灰椋鸟。曹家荣 摄
在市区扬子江路东,平山堂上,彩虹汇旁有一片林子。林中有竹,也有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扬州鸟友曹家荣连续多年观察发现,每到秋天的傍晚时分,在这片林子中都会上演“万鸟秋归”的盛况。
生态福地上演“万鸟归林”
蜀冈-平山堂,是扬州的生态福地。曹家荣是爱好观鸟拍鸟的鸟友。
“这几天又在这里看到‘万鸟归林’的盛况了。”曹家荣说,之所以说“又”字,是因为他关注这里已经多年了,“每年秋天,在傍晚时分,都有一批一批的鸟儿飞到这里,聚成大群,时而在天空中盘旋,时而栖息在树上,时而栖息在电线上,长达几百米,非常壮观。”
现在这个时节,群鸟一般在下午5点左右开始集结,到天快黑时,才会飞入林中。一般而言,这场“万鸟归林”的表演持续时间在40分钟左右。
具体有多少只鸟,曹家荣没有数过,估计上千,“数量多的时候,当它们归入林中,林子里到处都是鸟儿吵闹声。”
都是一些什么鸟?
在秋冬季节,不少鸟儿有集群的习惯。在扬州的秋冬季节,人们最常看到的,有成群的鹬鸟、红嘴鸥等,它们通常也是组成大群的。
不过,在平山堂上“表演”“万鸟归林”的鸟儿,并不是这些鸟,而是灰椋鸟。灰椋鸟,在扬州是四季常见的鸟类。秋冬季节,也有从北方迁徙而来的。不管是“常住居民”,还是“远方来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集群(非繁殖期,尤其是秋天,更是喜欢组成大群)。
白天,它们会十几只或几十只甚至上百只在草地上、田野里觅食;到了傍晚,它们就会成群成群向某一个地点集结,并组成大群,开始“万鸟归林”的“表演”。
灰椋鸟“万鸟归林”让人震撼,小学的课文中,就有一篇《灰椋鸟》。文章这样描述,“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过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鸟友杭德泉说,灰椋鸟之所以构成大群,其实跟其他鸟儿一样,都是为了求得最大的安全,“大伙儿在一起,可以抵御强大的天敌。”
除了安全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成群的鸟儿在一起,会更加温暖,这在秋冬季节,对于鸟群非常重要。
灰椋鸟在白天觅食时,通常是组成小群,这是因为集群可以寻找到更多食物。在扬州的冬季,可以在楝树枝头看到成群的灰椋鸟,这是因为经过霜冻后,楝树果实变甜了,就成了灰椋鸟的“美食”。
灰椋鸟还是一种很警惕的鸟儿,当其中一只受惊飞起时,其他鸟儿会群起而飞。
灰椋鸟为何“中意”平山堂?
灰椋鸟之所以连续多年“中意”平山堂,这与平山堂良好的生态分不开。杭德泉认为,平山堂上,除了林子大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林子里有很多竹子,“很多鸟类在夜间栖息时,都喜欢选择竹林。”
在凤凰岛湿地生态公园,有一片竹林,也经常会上演群鸟归林的景象。
当然,即使没有竹林,有成片的林子,也是灰椋鸟“万鸟归林”的目的地。如润扬森林公园,附近的杨树林就是它们的夜间栖息地。
“扬州不少地方都能看到灰椋鸟‘万鸟归林’的盛况。”杭德泉说,如果想亲身体验《灰椋鸟》课文描述的场景,可以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