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了,虞山上这种美味,怕是要明年见了!

2020年10月16日 09:24:24 | 来源:常熟视点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场秋雨一场凉

  虞城终于有了秋天的感觉,可是

  本山蕈也要说再见了。

  蕈,

  在新华字典里的释义为

  生长在树林里或草地上的高等菌类植物。

  可在虞山脚下宝岩人的口中,

  它们是鸡脯头、油滑头、青头、麸皮麻麻……

  这些名字,让普普通通的食材,

  仿佛有了灵性。

  上午七点,伴着阵阵鸟鸣,

  穿过丝丝晨光的竹林,

  宝岩阿姨李玉穿着长裤长衫,

  蹬着一双解放牌胶鞋,

  拄一根登山杖,挎着小篮上山捉蕈了。

  这是前途未卜的一天,

  李玉这辈子最厉害的一次,

  一下捉了5公斤,

  颗粒无收的记录也是有的。

  30摄氏度左右的气温最适合蕈的生长,

  本山蕈有两季“丰收”,

  一次是“杨梅莳”过后,一次是“七月半”时。

  杨梅莳后差不多就是黄梅天,

  温度适宜、雨水多,

  虞山上的蕈就开始“野蛮”生长,

  山民到山上捉蕈,

  常能满载而归,这叫“黄梅蕈”。

  到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

  粳饭蕈就上市了,

  这种蕈在农历“七月半”左右生长,

  所以流传下来这样的称呼。

  蕈总是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因此路子得野。

  跨过一条大路,李玉三两下

  爬上了一个坡度不小的斜坡。

  同样一条路,

  记者双脚踩在上面不停地打滑,

  不得不抓着树枝才能保持平衡。

  这才觉得山里人身法之快,

  步法之轻,实是匪夷所思。

  (好不容易腾出手来拍的:这是路吗?)

  ▼

  要知道,

  普通人在这条路上攀登尚且不易,

  而她却还能在枯树叶间找到线索,

  用她的登山杖,

  将落叶轻轻往两边一拨,

  一个小伞就魔术般地出现在了眼前。

  “这个是青头蕈,好吃的”。李玉说。

  又走了没几步,

  她又远远地招呼我们去看,

  这次是“油滑头”,“吃起来滑腻腻的”。

  立秋已过,

  可天气还是闷热,雨水一直不多,

  这让今年捉蕈变得更加困难。

  过去这样的山坡上,

  蕈是一捉一把,不是一个一个长,

  是一丛一丛长的。

  过去虞山上常见的鸡脯头也没看到,

  更别说矮脚的钝蕈,长脚的鸡脚蕈,

  两色松树蕈,紫松蕈,黄松蕈……

  毒蕈也是有的,

  可李玉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反正一眼能看出来就对了。

  记者在土里倒腾了半天,

  找到一个圆圆的蘑菇样的,

  可李玉说,那是“石灰头”,

  虽无毒,但有苦味,不好吃。

  说话间,山上下来一个大伯,

  手里提的篮子,

  已经装满了肉嘟嘟的蕈。

  他们靠着一双脚丈量虞山,

  靠着犀利的双眼捉蕈,

  这就是山里人的本事。

  李玉等不及走得颤颤巍巍的记者,

  匆匆道别后,向更远处去了。

  为了“捉”住这林间的精灵

  这一天她又不知道要走多少山路...

  等把采好的蕈送到山下的饭店

  洗净晾干烹饪后,就可以煮面了。

  用蕈油作为面浇头的蕈油面,

  有着“素中之王”之称,

  面汤鲜美至极,

  有着浓浓的常熟味道。

  熬好蕈油则可以存放在罐子里,

  吃到来年第一批新蕈长出都没问题~

  好吧,吃完这一碗新鲜蕈,

  我们明年再见!

  (来源:常熟视点)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