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小康花开 幸福满城

2020年10月14日 10:25:16 | 来源:速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0月13日上午9点30分,“幸福宿迁 圆梦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沭阳专场正式举办,这是系列新闻发布会的首场活动。在沭阳县委书记、沭阳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卞建军作主旨发布后,发布会进入了提问环节,中央、省、市、县级媒体记者就全面小康向沭阳县领导干部抛出多个犀利的问题,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沭阳县干部自信面对,亮出“成绩单”,总结好经验,说出新打算。一起来看这些精彩的一问一答。

  人民网记者提问:

  针对沭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沭阳正在采取哪些攻坚措施?

  沭阳县委副书记周铸说:沭阳作为江苏人口第一大县,始终把小康建设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必成目标,全力以赴加以推进。但具体工作中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亟待解决。比如,经济发展仍不充分,居民收入增长不快。针对这些问题,沭阳县建立健全“五大机制

  一是项目支撑机制。

  坚持“一个难点指标、一个攻坚小组、一批项目支撑”,将10个重难点指标细化为54个支撑项目,成立了若干个攻坚小组,将全面小康补短强弱工作具体化、定量化、项目化。

  二是月度监测机制。

  及时发现和分析我县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方案、采取措施、落实责任。

  三是调度会办机制。

  对工作存在的问题,县级领导第一时间予以会办,确保工作阻力及时消除。

  四是考核问责机制。

  将小康工作纳入高质量考核体系,以激发大家的工作动力。坚持过程性督查,对工作不力、指标慢序时的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并对主要责任人进行约谈或“五方联谈”。

  五是宣传动员机制。

  动员县内外各种媒体,努力讲好沭阳的小康故事,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小康建设的参与度、知晓率、满意度。

  新华网记者提问:

  沭阳是全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县之一,沭阳有哪些创新做法?

  沭阳县扶贫办主任周铭敏:沭阳县出台了《沭阳县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方案》,这个方案主要有四项机制,共十九条措施。“四大机制”包括精准发现、造血提升、兜底救助和推进落实四项内容:

  一是精准发现机制。

  即确定帮扶对象、明确监测标准、明确申报方式、核查确定、达标退出。

  二是造血提升机制。

  出台县《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通过实施特色产业带动,发展电商经济、庭院经济、合作经济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将相对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

  三是兜底救助机制。

  包括3方面内容,最低保障、专项求助、以及社会帮扶。

  四是推进落实机制。

  成立了县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减贫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拟定制度、政策,协调各类减贫救助政策有效衔接。

  中新社记者提问:

  这两年,沭阳教育模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沭阳人民最大的民生礼包,沭阳教育模式的基本做法有哪些?

  沭阳县副县长范以环:近年来,沭阳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紧扣“全省争先进、苏北创一流、全市当第一”的目标定位,开展合作办学、深化结对帮扶、加大财政投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沭阳教育模式,教育发展态势持续向好,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升。

  一

  开展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2010年,沭阳、如东两县签订《教育交流合作框架协议》,“把如东教育的‘母鸡’抱到沭阳来‘下蛋’”。10年来,沭阳引进以周桂官为首的如东支教团队,以人民满意为目标,以资源共享为保证,以优惠政策作支撑,树起沭阳如东中学优质教育新标杆,催化“鲶鱼效应”,激活“一池春水”,成功实现沭阳教育“洼地崛起”。

  二

  深化结对帮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方面是对薄弱学校,政府牵线搭桥,发挥县内优质学校的引领作用,与薄弱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另一方面是对新建学校,让优质学校与新建学校有机融合,促进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共享。

  三

  加大财政投入,增加教育资源供给。

  教育布局更加优化,2018年,启动实施总投入11.77亿元的城区“十校联建”今年秋季学期,沭阳如东实验小学等10所学校全部投入使用,共增加学位供给近3万个今年再规划新建杭州路高级中学等5所学校,进一步优化城区学校布局。

  新华日报记者提问:

  “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沭阳县在解决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方面有哪些做法?

  沭阳县副县长范以环:如何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让低收入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沭阳县的做法有:

  01

  扎实开展健康扶贫工作。

  沭阳县严格按照省、市关于健康扶贫工作决策部署,落实“五项”措施,全力推进健康扶贫工作落地见效。落实“先诊疗后付费” “报销优惠” “免费体检” “扶贫病床”等政策。

  02

  系统推进“435”医疗体系建设。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就医需求。沭阳县加快建设“435”医疗体系,即县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康复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在沭城、南湖、梦溪三个街道分别新建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5个重点镇建设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03

  稳步实施等级医院创建。

  为让广大群众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近年来,政府鼓励引导多家医院通过引进人才、加大设备投入、优化诊疗流程,进行等级医院创建。

  宿迁日报记者提问:

  农村电商是沭阳的一张亮丽名片,请介绍一下农村电商在全面小康建设、脱贫攻坚征程中的特殊作用。

  沭阳县委副书记周铸:沭阳电商可以概括为四个特点。

  一是“姓农”

  从事这一行业的以农民为主,全县4.5万家网店85%从事农产品销售,30万从业人员85%都是农民

  二是“名花”

  沭阳是“虞姬故里、花木之乡”,全县80%的电商从事花卉苗木类商品的销售,最高峰时达到淘宝40%的花木交易量。

  三是“成群”

  沭阳淘宝镇、淘宝村数量分别达到15个和84个,花木主产区乡镇实现淘宝村全覆盖。

  四是“在家”

  沭阳从事花木电商的农户在家前屋后种植花木,经营形式表现为一家一单元的“庭院经济”。

  沭阳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脱贫攻坚和小康建设,深刻地改变了沭阳的乡村格局。具体是实现了“五个倍增”

  一是产业规模实现了倍增。

  花木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4万亩发展到今天的60万亩,增加了15倍;花木销售额从2001年的5亿元2019年的100亿元增加了20倍。

  二是农民收入实现了倍增。

  从事花木电商农户,人均纯收入达4.5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

  三是资产价值实现了倍增。

  在新河、颜集、庙头等花木种植区,由于花木电商产业的发展,拉高了当地房屋和土地等固定资产的价值。

  四是从业年龄实现了倍增。

  在10年前,从事农村电商的还都是20来岁的年轻人,而现在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的年龄层次已经从20岁延伸到60岁之间的各个年龄段。

  五是农村活力实现了倍增。

  由于看到了农村广阔的发展前景,沭阳大量外出务工和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从事农产品网络销售,同时,很多外地或县城的人才也流入乡村,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

  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

  从沭阳县领导干部的铿锵话语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

  老百姓的生活有劲头,更有奔头!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