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一出家门口,就是健身广场、健身步道,我每天都会走上几圈活动活动筋骨,如今这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啊!”一提起自家门口的“专属”健身广场,徐州铜山区大许镇村民王老汉就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而在半年前,王老汉家门口这块地还是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荒地。
整治前,铜山区大许镇区南部陇海铁路北沟两侧遍布违章建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在公共空间治理中,大许镇对河塘进行清淤,埋设了污水管道,修建了护栏及游步道,并栽植绿化树木、安装路灯,建造了2000平方米的广场、金石园、好人园等,美化了环境,提升了品味。
今年以来,铜山区把农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结合壮大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塑造文明乡风等方面,创新“公共空间治理+”新模式,把公共空间精准“腾出来”、有效“用起来”、长效“管起来”,乡村的面貌得到明显改善,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家门口的荒地,“活了”
走进单集镇贺庄村,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农家,一座座红瓦白墙的新民居井然排开,原先杂草丛生的荒地建成了休闲健身广场,臭水沟摇身一变成了景观带,绿树成荫的公园里,亭台、长廊、花坛相映成趣,一幅幅幸福美丽的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贺庄村村民王成田告诉记者:“以前,村里许多地方乱堆乱放,通过整治以后,拆除乱搭乱建,清理河塘沟渠,现在环境变美了,出行也更加方便了。”
开展公共空间治理以来,铜山区单集镇整理公共空间治理历史欠账,先后在21个村调整修正“三资”金额51笔,涉及资产4000多万元,增加列入集体资产清单36项,累计金额达2732万元。
日前,记者来到张集镇李村村,看到规整的土地上种植了大片的桑树。李村村党支部书记韩继华:“这块地是我们李村一组这次公共空间清理出来的土地,共计121亩地。长期由个别村民种植,不交土地租金。这次我们通过公共空间治理出来以后,对这些土地进行清理。通过民主议事会对土地进行确权,进行发包有偿使用。”
据了解,李村村此次公共空间治理共清理土地808亩,加上整治出的鱼塘、荒地还有集体的厂房,预计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
通过公共空间治理,对以往不合理的土地承包合同进行清理,让个人侵占的土地回归集体,把闲置的土地加以利用,小地块开发农业,大地块投资建厂,这直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截至目前,全区共清理土地面积5.86万亩,清理坑塘面积3.2万亩,清理山地面积2.3万亩,清理房屋1352座、43.69万平方米,已增加村集体收入约5700万元,平均每个村增收约20万元。
老百姓的疑惑,“解了”
农村侵占公共空间的现象曾屡见不鲜,如何让公共空间姓“公”不姓“私”,在治理的过程中就难免碰到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博弈,如果没有创新的思路,没有刀口向内的勇气,就难以顺利推进。铜山各镇村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的主导作用,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广泛动员发动,赢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公共空间治理各项工作稳步实施。
“我这油菜种得好好的,说不让种就不让种,公家的地老百姓凭啥不能种?”棠张镇跃进村村民李某激动地说。
清查人员发现,不少乡村闲置地块被居住在附近的村民“公地私用”,变成了自家的小菜地、小花园。要让群众清退土地还给集体,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困难,跃进村充分发挥党小组“前沿哨点”作用,由党小组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挨家挨户上门讲政策、说道理,一趟不行跑两趟,两趟不行继续跑。
在党员干部的耐心劝说、细致解答下,村民们意识到公共空间治理的重要性,只有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才能释放村级发展的无限活力。
“现在荒地变广场,路也通了,房前屋后干净了,我吃过晚饭就爱出来溜达。”如今,村民李某一说起公共空间治理,话里话外洋溢着幸福。
村子里的民风,“美了”
没有群众持久的参与,效果好不了,成效长不了。铜山区始终以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为目标,将治理的主动权交给群众,各镇(街道)开展“民主议事会”,和老百姓面对面交流,在板凳上交心。在地块被群众私自占用的问题上,充分凝聚群众力量,做到应收尽收;在地块收回如何合理利用的问题上,充分汲取群众智慧,碰撞“金点子”、拿出“好法子”,确保地块既发挥最大效益,又贴合群众心意。
自公共空间治理开展以来,张集梁堂村首先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共排查出公共空间1200多亩,其中水面200亩,土地1000亩。村里对村级公共资源资产分布图、公共资源资产使用管理情况清册进行了公示,同时,为了使公共空间更好发挥作用,梁堂村专门召开民主协商议事会,对荒地、农田、鱼塘等如何定价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并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村民将自己认为合适的价位写下来反映上去。
同时,将公共空间治理与乡风文明相结合,不断提升乡村精神文明程度。为用好、管好公共空间,各镇村建设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等场所,把村民喜闻乐见的宣传画展现在墙壁上,积极宣传党的相关政策、廉政警句等内容,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让文化墙、文化广场成为宣传乡风民约、移风易俗的主阵地。
何桥镇双楼村、柳泉镇北村、伊庄镇倪园村等在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时,新建、修缮了村民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村史馆等。村民们经常在党建广场和法治广场开展活动,赋予了乡村公共空间新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