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方红色热土,这里以革命烈士朱沂涛命名。
这里,曾被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作过专门批示。
这里地处三市交界,曾经“一稻一麦”看天吃饭的“洼地”,如今在“一村一品”党建引领带动下,唱响了新时代小康之路的“沂涛赞歌”。
“固本强基提升阵地建设水平的同时,以打造‘一村一品’党建示范点为抓手,建成瓜蒌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发展链条,打响了‘万亩瓜蒌小镇’的特色产业发展品牌。同时,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普惠民生入手,加快公共服务和共享民生实事的落地落实,全面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宿迁市沭阳县沂涛镇党委书记蔡维志介绍,“结合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以党员干部带头带动,强化项目招引激发工业经济活力,截止6月底,全镇完成财政总收入1752万元,同比增长69.6%,实现两个投资超千万元的工业项目落户。在沂涛镇的发展战略坐标中,党建引领为全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混合动力’”。
近年来,宿迁市沭阳县沂涛镇党委、政府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党建引领发展的战略思路,以党建激活力,以党员强动力,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根本宗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红色沂涛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建强“红磁场”,凝聚“奋进”向心力
红色沂涛,党建更要走在前列。只有建强村级党组织,将党建深度嵌入强村富民的发展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发挥“红磁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作用,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沂涛镇以“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为根本遵循,紧扣“党建引领发展”的主线,持续推进村级党建系统建设,通过打造“一村一品”党建品牌和“沂涛先锋”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党建质量和水平,为全镇的高质量发展、激发全民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现在的党群服务中心不仅环境变得温馨、清爽,村干部办事效率也高了。大伙空闲的时候都爱‘聚集’到这里。”在沂涛镇太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前来办事的村民们纷纷介绍,“这里可以看书、下棋,可以向村干部了解各项惠农政策,晚上的广场舞更热闹……”
据了解,为进一步建强基层党建阵地,让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为群众愿意去、能办事、离不开的“红磁场”,沂涛镇先后投入近960万元,对全镇 10 个村的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扩建、改建,在完善村便民服务大厅、党群议事会会议室、廉政教育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外,同时增添设置图书室、妇女儿童之家、棋牌娱乐室、矛盾纠纷调解室、老年活动室、卫生服务站和群众健身娱乐广场等场所,进一步突出党建元素的同时,密切了党群联系。
与此同时,为充分调动农村社会生产力,发挥“红磁场”赋分添能的效应,激发群众的发展活力,沂涛镇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不断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探索,建立“大喇叭讲习所”,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惠民好政策,传递给每一户每一位村民;利用各种节日,联合开展“红歌会”“运动会”“广场舞大赛”“春晚”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弘扬文明新风,激发内生动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由“好”到“优”,打响“一村一品”党建品牌,沂涛镇大力实施“党建人才战略”,深入开展村支“两委”干部分析研判工作,加大对乡村振兴新村干的培养力度,夯实镇一级党建指导员、村居支部书记、村一级党建联络员、村级后备干部四支队伍建设基础,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储备“源头活水”的同时,切实为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提升提供人才保障。据了解,今年以来,该镇调整不胜任村干部岗位人员9名,调整补充新进入村“两委”班子村干部13名,补充村干部后备人才库新入库人员7名,选优转为正式任职村干部16名,发展确定入党积极分子54名。并先后组织村干部“党务通”能力提升培训班2次、支部书记集中培训班1次,在全镇干部队伍中形成了“渴望进步、人人努力、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打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组织基础,让‘红磁场’成为全镇百姓奋进的源泉,全镇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阵地建设水平,扩建大王庄村等5个党群服务中心,并对东王庙村等5个村便民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沂涛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许明澳介绍,“以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批示精神为动力,以‘一村一品’党建示范点为引领,讲好红色沂涛革命先烈故事,全面提升全镇村级党建特色化、品牌化水平,实现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示范效应逐步凸显。”
领路“先锋队”,富民路上强动力
耕地面积达8.5万亩的沂涛镇属典型的农业大镇,如何摆脱“一稻一麦”传统种植方式的束缚,形成规模化、高效特色产业集群,走上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近年来,沂涛镇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转化为发展驱动力,将党员先锋的带头示范转化为“富民”的方法路径和精神内核。围绕“万亩瓜蒌小镇”的特色产业定位,稻虾混养、绿色果蔬等高效规模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品牌化营销为着力点,拉长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瓜蒌浑身都是宝,果、皮、根都能入药,瓜蒌籽加工成休闲食品,市场前景非常好,亩均纯收益在8千元,经济效益比种植小麦高5倍以上。”在沂涛镇二圩村瓜蒌基地,该村村委会副主任、也是该基地承包人顾庭伟高兴地说,“看到收益这么好,明年在目前210亩的瓜蒌种植面积基础上,规模还要扩大。同时,作为一名党员,还要号召带领群众一起参与到瓜蒌种植这个行业,共同致富。”
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为搭上瓜蒌产业的富民快车,沂涛镇金葛楼村由村委会投资入股,党员和村组干部参股,率先流转185亩土地种植瓜蒌。“ 种植瓜蒌的收入是传统的‘一稻一麦’所不能相比的。现在全镇已经形成了瓜蒌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前景会越来越好。”沂涛镇金葛楼村瓜蒌种植技术骨干、村干部汪玉伦介绍,“我们村采取的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党员干部引导更多的群众种植瓜蒌,带动就业创业,让全村的人同步奔入小康社会。”
近年来,在村级党组织的号召下,通过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引领,沂涛镇的瓜蒌种植规模超过一万亩。同时,在村党员干部的帮助参与下,沂涛镇的瓜蒌产业已形成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
“把基层党组织阵地前移到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大道上,让党小组先锋队奋战田间地头、工厂企业,让每位党员活跃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网格,才是党建引领发展所需、民心所向、动力所在”,沂涛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仲蒙表示。
飘扬“幸福红”,小康路上暖民心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方能夯实幸福民生的“根基”。
近年来,沂涛镇始终坚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红线思想,以党建引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好民生实事,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全面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们这条街比以前漂亮多了,你看多亮敞,晚上出来散步的人多了,下班晚的年轻人骑车回家也安全了。”夜晚,走在二圩村的主干道二圩街上,太阳能路灯把2千米的道路照得亮如白昼,村民何兆伦和邻居们边散步边“得意”地说。
小路灯照亮大民生。近年来,沂涛镇以各村级党组织为条线,从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民生小事入手,紧扣“小”字,聚力民生改善,全力提升百姓幸福感,该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对镇区和园区下水管道优化铺设、除污疏浚,投入大量资金对沂古路等12条路面进行修补,同时,对部分村砂石路进行提档升级,统一建成水泥路,安装太阳能路灯,截止目前,全镇所有村级道路已实现“水泥化”,路灯覆盖率达到100%。
思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求。除了完善基础硬件建设外,近两年来,沂涛镇立足各村实际的民生问题,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2300万元实施了50项民生工程,维修电站5座,地涵4座,整治清理乱堆乱放1068处、清理垃圾328吨,墙面粉刷1.6万平方米,整治废沟(塘)47处,建设谢庄等3个村居污水处理小微站,同时,投入近百万元,大力推进村级“厕所革命”,着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现在家前屋后的环境美了,道路宽敞平坦了,收入增加了,我们老百姓的心里更亮堂了。”在沂涛镇工业园区广翔服装厂上班的张大姐一边忙碌一边说,脸上露出阵阵“幸福红”,“在村里党员干部的帮助下,感觉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心里特别温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生实事作为基层党建的有力抓手,才能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水平和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质量,才能在决战决胜全面小康道路上破浪前行。”许明澳表示,“在全面推进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始终突出党建引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等民生实事的改造力度,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让乡村振兴战略在红色沂涛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