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长假,各地通过打造国风、国潮等传统文化活动,在增添节日氛围的同时,引领了新的消费热潮。
位于常州金坛的茅山·东方盐湖城,通过联袂一众国潮大牌与国风红人,重磅打造了一场“国风大典”,截至10月6日,吸引了超6万人次的游客参与其中,线上抖音直播累计在线观看超160万……同样,各类社交平台上,“国风大典”“汉服美少年”等话题不断刷屏,成了这个假期最潮玩、最年轻的“文化之旅”。
90后小洪这个长假就置办了一身汉服出门,她告诉记者,读大学时就加入了学校里的国风社团,并爱上传统文化。“我们称呼对国风有共同爱好的人为‘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景区这么多着汉服的人,妆容精美,因为有‘妆娘’化妆,每次几十块钱;还有卖簪子的,叫簪娘。”她自己每年会买三四套汉服,以及两三套汉元素的衣服,每年花销六七千元。“周末穿汉服和闺蜜一起看电影、去博物馆等,以前穿汉服走在路上,会有很多人关注,现在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她表示,着装游览,有沉浸感。“我和朋友约好了景区的‘逍遥阁’,那里可以吃饭加互动表演,不同桌代表不同帮派,一起互动,体验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侠义之气。”
国潮、国风的盛行,还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带来新机会。在东方盐湖城,参加国风大典的富阳纸伞第三代传承人闻士善非常“后悔”自己少带了产品,“开市1个小时,就卖出去了一箱,我一共就带了2箱,不是没人买,是我们不了解年轻人,其实90后、00后很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据介绍,闻士善的纸伞之前一直主要靠外销市场,今年受疫情影响出口受阻,加快了内销的步伐,没想到大受欢迎,今年的销售已经实现与往年持平。
扬州通草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朱欣也是,这天在景区忙得不可开交,她告诉记者,以前通草花主要做盆景和挂屏,这几年汉服流行,开始推出一些头饰。其实在2000多年前通草花就是用来做头饰的,“汉服兴起对传统的非遗行业起到了一个复兴的作用,趁着国风比较流行,我们也推出了年轻人比较喜欢的一些头饰,比如一些日常木簪,眼下桂花盛开,还推出了一些桂花饰品,年轻人很喜欢,从开始的无人问津到现在销售越来越好。”
近段时间以来,不少景区都在打造“国风”、“汉服”概念,记者看到,前不久,云南丽江的首届国风盛典,将古城与国潮结合起来,展现了动漫、二次元、lolita服装秀等元素;昆明官渡古镇开展了国风大典迎国庆中秋的活动,西塘的汉服文化周、河南焦作修武县的“永不落幕的汉服节”……
景区工作人员表示,国内文旅界国风题材竞争比较激烈,对于景区而言,需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和落地内容。比如汉服体验与旅游相结合受到不少人喜爱。“特色酒店里提供汉服,游客可以换上汉服游园,还配套了古装拍摄的点,给游客差异化的体验。”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丁凤云 编辑/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