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古塔下诞生了“新田地”,红枸杞红火了“新生活”

2020年10月01日 09:00:0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荔枝新闻深入全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颇具特色的市、县(区)或村,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拼搏与奉献,展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与温度。 

  荔枝新闻记者/高志鹏 汪伟捷

  在宁夏中宁县,有一座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古塔。

  登高远眺,北面奔腾着流向远方的黄河依稀可见;低头俯瞰,塔边世世代代生活着的村民们正在辛苦劳作。

  这里,就是恩和镇华寺村。

宁夏中宁县恩和镇华寺村

  说起过去的收入,曾经的村长王治海这样评价:“啥都没有,一点收入也没有。”

  聊起过去的环境,村民杨国雄摆了摆手:“出门踏的是土,进门带的是土,刮风睁不开眼,下雨出不了门……”

  就连整个村子的象征——华严塔,也曾因为年代久远,向北倾斜了足足1米多。

华寺村的“过去”

  不过,这一切的一切,如今提起,都需要加上个“过去”作为前缀了。

  “过去”的土坯房、“过去”的泥沙路、“过去”倾斜的塔……

  而要问“过去”是如何转身,变成了全新的“当下”,就一定得去村子里那片只有3岁的“新田地”里看看了。

   平整、流转、分红 

   这片“新田地”玩出了“新花样” 

  一条308省道,将华寺村划成了南边和北边。

  每天早晨,村支部书记杜金宝都会从南边的家中出发,穿过省道,去北边村集体所有的500余亩枸杞地里转转看看。

  那里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良田,在九月阳光的照射下,新一茬枸杞即将成熟,一些枝叶上已经挂满了淡红色的果实。

  “我们在这里栽种枸杞已经三年了,今年带给村上的收入,预计能达到90多万元。”杜金宝看着这片平坦的枸杞地,眼里有说不尽的喜欢。

华寺村支部书记 杜金宝

  然而,就在三年前,华寺村几乎找不出一片像样的平坦土地,整个村子地块分散、高低不平,最大落差甚至达到了4.8米,严重影响着村民们的耕作效率。

  “种地四分力,跑腿就得六分力。”80岁的村民田增寿说,他的家里有12亩地,分散在全村15个不同的地方,虽然觉得如此分地很不科学,却也硬是跑了一辈子的“腿”。

  为了解决这一困扰,华寺村组织村民大会商议后,先后争取项目资金平整、拉直土地2000多亩,并重新分地,将一户人家所有的土地集中分配到同一片区,方便农户集中耕种、统一浇水,提升机械化生产效率。

  在华严塔下,杜金宝手指着不远处一大片新平整好的土地说:“现在大型农机设备能很方便地开进地里,不论是播种、收割,还是灌溉,都可以节省很多的人力和成本。”

平整好的“新田地”

  沟壑变良田,开辟出自己的“新田地”后,华寺村又开始玩起致富的“新花样”:

  2018年,杜金宝带头成立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进一步带动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目前,华寺村已集中流转土地3400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家庭农场2个,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万元,分别较全镇、全县平均水平高600元、800元。

  “我们把村民们闲置的土地入股到村上来,村里经营以后,不仅会给村民发放流转费,庄稼收获了之后村民还能参与分红。更重要的是,没有了要时时刻刻照顾庄稼的顾虑,村民们也能安安心心外出打工了,可以拿到多重收入。”杜金宝说。

   提效率、树品牌、扩销量 

   熟悉的红枸杞“红火”了新生活 

  枸杞产业是中宁县的支柱产业,华寺村的村民们也是枸杞的受益者。

  然而,祖辈们传承下来的传统种植方式,在进入产业化时代后频频“碰壁”:传统的自然晾晒、手工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村民个人无力负担建设烘干设备费用;厂房厂区设备不规范等等问题,让单打独斗型的种植销售模式逐渐被市场拒之门外。

  “守着枸杞,过着苦日子。”这是华寺村村民们最大的无奈。

即将成熟的枸杞果实

  为了把“小枸杞”做成“大产业”,让红色的枸杞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富民果”,华寺村在流转土地、建设枸杞种植基地的基础上,还构建了“党组织+村经济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发展模式,开启了以枸杞产业为主的致富之路。

  在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推动下,土地变成了资产,资金变成了股金,村民变成了股民,合作社将农民承包地按不同地段和地力条件,以每亩500元为基础股统一作价,引导村民以地入股。

  与此同时,在品种选择、生产管理、加工销售上,合作社也不断创新思路,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的方式,提升枸杞质量,打造品牌效益。

  通过这些举措,合作社连续三年发放土地租赁费25万元,股民二次分红1万元,同时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民就地就近务工。

华寺村当地种植的枸杞

  崔明磊和他的枸杞加工厂,便是华寺村当地枸杞加工产业的代表。

  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工作在长庆油田的他,可以说是“专业对口”、“工作顺心”,然而几年前,他选择了一种更具挑战性的人生:回到华寺村,创立自己的枸杞加工工厂。

  “回家创业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但是年轻人嘛,还是要有一些闯劲,所以,我回来了。”谈起他回来的原因,崔明磊觉得是看到村子里大家普遍收入都不太高,便想要回乡创业,和身边的村民们一同致富,改善家乡的收入环境。

  面对其他枸杞产地的竞争,崔明磊的加工厂瞄准生物技术开发,与当地农科院和科研单位一同,合作开发绿色有机枸杞,与四川、广东、浙江、北京等地的大型药企和饮品企业合作,为这些企业大宗供货,每次供货量基本都能达到50吨左右,极大促进了当地枸杞的外销。

  凭借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力,2019年,崔明磊的公司已经完成营收1500万元,今年也已经与多家合作社达成长期合作协议,预计2020年的销售额将达到2000万元。

  随着短视频带货行业的兴起,崔明磊下一步也打算把公司销售的重点,从传统的线下跑业务,转变为电商带货的“新模式”:“这几年,我们也发现电商、小视频带货这些方式对于提升销量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也专门设计了电商专供的产品和包装,希望在今年年底前,把这一部分的业务做起来。”

华寺村村民 崔明磊

  和崔明磊一同创业的,还有他的父亲崔学福。

  2008年,崔学福花费60万元购买了一台进口色选机,仅仅14个月的时间便收回了成本。

  “一台色选机,相当于解放了20多个人的人力,成本降低了,利润也就高了。”对于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效率,让崔学福对家乡的枸杞产业更有信心。

  “中宁枸杞有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在广州深圳等天气炎热的地方,中宁枸杞依旧能保持不结块、口感好的特点。同时,根据药典记载,中宁枸杞相比较其他产地的枸杞,能多出二三十种微量元素。随着这几年我们越来越重视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中宁枸杞在全国的品牌效应也越来越好,销量也是蒸蒸日上。”崔学福说。

  对于枸杞销售,崔学福还有一个“小目标”:“希望自己能在三年之内,代表华寺村,成为中宁地区枸杞销量的前三位。”

机械化枸杞加工

  在华寺村,像崔学福父子一样深耕枸杞产业的案例还有很多,他们通过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生产,不仅提升了中宁枸杞的品质,更收获了消费者的信赖。

  在崔学福的工厂工作的20多位村民们,生产高峰期月收入能达到6000元左右,低峰期也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红色的枸杞,再一次让这里的生活“红火”起来。

  “最让我高兴的,是我们这个厂子让在这里工作的村民有了收入的保障,孩子上学也没了后顾之忧。”崔学福骄傲地介绍道:“今年我们厂子里两个工人的孩子的孩子都考大学,一个考了640分,一个考了630分。”

   新院、新房、新生活 

   “美容”后,一切都成了新的 

  沟壑平整,变身“新田地”,华寺村的地貌和村民的耕作方式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在村民家里,另一场巨变也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着。

  说起自己的新房子,曾经的村长王治海毫不犹豫,起身就要带大家去参观。

  新房顶上铺着红瓦,墙面贴着白色瓷砖,显得尤其精致。打开门,墙边堆着的都是已经买好准备安装的新门、新柜子。

王治海的新家

  “这边灶台已经装好了,这边自来水也弄好了,还有这边卧室,我打算在家里弄四个卧室……”单看王治海介绍时的热情劲儿,就知道搬了新家,他的心里有多开心。

  2019年,华寺村开始全面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居民点整合、危房改造、农村污水治理、美丽村庄建设、厕所改造等项目,成为了恩和镇全镇人居环境的示范点。目前,全村已经拆除危旧土坯房224栋,危房改造开工建设145户,已建成143户,清理羊舍、圈棚等乱搭建物67个,实现了农村环境从净到美的转变。

  “今年我这个房子装修出来,要是搬进去的话,真的和城里人没啥区别了。”68岁的王治海对马上到来的新生活,除了期待,还是期待。

华寺村前村长 王治海

  居住条件变化更大的,是在村里另一头的杨国雄一家,这两天他也正在给自己的院子进行着“装修”:用水泥砌一个专门收纳木柴的柴棚。

  “我们家原来的土坯房是去年才拆掉的,可以说是危房中的危房了。”杨国雄说起自己家里的变化时,声音都有些颤抖:“柜子、抽油烟机、厕所、自来水都是新装的,客厅还没布置,将来准备换新的茶几和电视。”

华寺村村民 杨国雄

  “梦想成真了。”这是搬进新居的村民们提到最多的一句话。

改造后的华寺村

  新田地、红枸杞、新生活……那座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村民辛勤劳作的古塔,也在2019年完成了修复加固,焕然一新。

  古塔下诞生了“新田地”,红枸杞红火了“新生活”,有关华寺村的一切,都正在经历着幸福的“蝶变”。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