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舟教授(中)和学生在一起。 南航供图
试制了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荣获“特等功臣”嘉奖,是振动领域的泰斗,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飞机结构强度和振动研究领域的优秀人才,其中包括三位院士,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学家张阿舟教授。昨天,张阿舟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南京举行。记者了解到,当年造出来的飞机距今已有60多年的机龄,有的还在翱翔。
“一号”功臣,试制新中国第一架飞机
1920年,张阿舟出生在江苏省丹阳县一个书香门第。从他懂事起,国家一直内忧外患、贫穷落后,从小他就树立了“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理想。
193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航空工程系助教。后出国攻读航空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并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51年,张阿舟被分配到南昌飞机制造厂工作,任主任工程师、设计科长。厂里接到试制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初教5”的任务。凭借深厚的航空工程知识,张阿舟全身心地投入该飞机的设计、强度计算及其试验任务。
在他亲自指挥下,1954年5月该厂完成了部件和全机静力试验,证明飞机强度合格。7月,张阿舟登机参加飞机试飞,体验和记录了最大平飞速度、最大升限等飞行性能。经过一系列飞行试验后,国家试飞委员会认定“初教5”飞机性能符合技术要求,可以进行成批生产,提供空军训练使用,由此开创了新中国自制飞机的历史。
毛泽东主席为此给南昌飞机制造厂发了贺信。张阿舟因在试制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而荣获“特等功臣”,奖状编号为第一号。
2014年,张阿舟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淳生到美国访问,一眼看到我国首批制造的“初教5”飞机。飞机的主人是一名美国大学教授。他每天上下班驾驶着这架已有60多年机龄的飞机,飞过一片蔚蓝的海洋,开始一天繁忙的工作。他向赵淳生称赞道:“这架了不起的飞机是中国制造的,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工程师搞出来的。”
他带着赵淳生,驾驶这架飞机在空中绕了一圈,并把这架飞机和发动机上标注有飞机和发动机性能指标的两块标牌送给赵淳生,让他带给这位伟大的中国工程师。“从他手上接过这两块标牌时,我已经热泪盈眶了!因为他所敬佩的伟大的中国工程师张阿舟已经离世五年了!”赵淳生动情地说。
“王牌教授”,培养出3位院士
1955年,张阿舟从南昌飞机制造厂调入南京航空学院,从一名富有实际经验的工程师,变成一位名教授。当时恰逢南京航空专科学校改为南京航空学院(本科),师资力量缺乏,诸多课程无教师上课。“张老师是哪门课没人上,他就上哪门课。”赵淳生回忆。
60年代初,张阿舟开始招收研究生,指导青年教师对振动理论和工程应用开展系统研究。1981年,张阿舟成为改革开放后的全国第一批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开始招收固体力学博士研究生。
张阿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飞机结构强度和振动研究领域的优秀人才,他们当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家科技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其中包括赵淳生、胡海岩、向锦武三位院士。
赵淳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在张阿舟指导下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后来成为我国超声电机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在张阿舟指导下于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由于在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方面的突出贡献,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向锦武在张阿舟指导下于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由于在飞行器设计方面的突出业绩于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航空三杰”之一,科学救国、航空报国
张阿舟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我国的航空事业中。他从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末期,在飞机结构强度试验和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1990年,国家人事部批准张阿舟为首批杰出高级专家,是我国航空系统首批三位杰出专家之一。
2011年,由张阿舟弟子赵淳生、胡海岩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机械结构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最终落户南航,实现南航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对南航的两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力学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提供重要支撑作用,2017年,力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系列,与之前期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不无关系。
“诸位领导,诸位专家,在南航建立一个‘机械振动与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南航人多年的梦想,也是著名力学家、振动专家、航空工程专家张阿舟教授的遗愿!如果在座的领导和专家们能给我们这个机会,南航人定会更加努力工作,张阿舟教授定会含笑于九泉之下!”当赵淳生动情地回忆起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后一轮答辩情景时, 在场的领导、专家深受感动,最终申报成功。
(来源:南京日报,编辑/程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