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朋友的“技术保姆”——檀时龙丨奋斗者说

2020年09月24日 20:28:0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南京市浦口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檀时龙,是一位奋斗在农业生产一线30多年的“田秀才”。科技,是脱贫的金钥匙。他的工作就是把听得懂、用得上的技术教授给农民,让端牢“中国饭碗”奔小康的底气更足。

  1984年毕业后,檀时龙就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乡村振兴需要有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而他也愿意行走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农民致富,所以在这行一干就是30多年。

  檀时龙告诉记者,在之前的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些老农分散种植、规模小,担心新技术所存在的风险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收成,不愿意接受新技术。

  初期,他们就在现场做实验示范,让这些农户直观了解粮食生产关键技术和操作要领。为了实现稳产、高产和改善品质的要求,2016年浦口区申报了全省首批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通过轮作换茬、休耕晒垡、休耕培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实现藏粮于地的目标。

  随着实验示范的推进,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了农民致富的领头羊。例如浦口区桥林街道的马涛,从最初的10亩薄田到如今的千亩沃土,这是他在田间耕耘20多年的结果,也离不开农业政策的扶持。借着中央一号文件的东风,马涛随即成立了黄庄家庭农场。合作社成立后,檀时龙经常会去田头现场,调研指导,帮他切实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病虫防治、肥水管理等困难和问题。马涛每年都要参加市、区农业部门举办的水稻、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培训,不仅如此,外地有什么好的典例值得学习借鉴的,檀时龙都会带他出去“取经”,从而提高他的种粮技术水平。

  7年来,马涛的农场已经发展到2800多亩,平均亩产较其他农户增12%以上,亩增效益150元以上。不仅如此,马涛种植合作社还为林山、周营、林蒲、兰花、滨江等周边社区精准扶贫户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农户走上致富之路。

  看到马涛这样新型职业农民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先进的农业技术对提高产量、提升品质的重要性,所以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截至目前,浦口区已开办近60个培训班,认定新型职业农民395人,专业包括种植、水产、园艺、畜牧等。

  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小康生活,老百姓的这碗“米饭”越来越健康,檀时龙心里特别高兴,因为他工作的初衷就是让农民科学种田、多赚钱。他表示,会坚守这份初心,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奋斗!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小康梦想,正在变为美好现实。而衡量小康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转变。正是有了一大批像檀时龙这样的农业专家在田间地头默默奋斗,从而让广袤乡村充满希望,让亿万农民更有奔头。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彭迪帆)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