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五年64座电梯,上海临汾路街道让“悬空老人”们降落了

2020年09月24日 09:02:52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荔枝新闻深入全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颇具特色的市、县(区)或村,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拼搏与奉献,展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与温度。 

  荔枝新闻记者/杨艺 摄像/张晋宁 剪辑/张晋宁

  上海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中心地带,东衔外滩,西交老城。夹在这座时代之都的“心尖”上,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往往能够第一时间感受到时代的变化。

  对于年近八十的老上海人张静霞来说,这种变化也许不是旁边拔地而起的高楼,或者上海最新的创新产业成果。而是每天有规律地起床买菜、遛弯、带娃,回家时的一份安心。

  80年,她与她的老房子一起住在上海最繁华的历史里。与时代贴紧的,是五六万一平的房价;而与过去交错的,是划分了天空的电线、是老旧的水管、还有通向6楼的,窄窄的楼梯。

  “这里太老了”,张静霞曾想过搬家。而现在,这个念头因为一部崭新电梯而打消。

  她还记得第一次踏入这个老宅里的新空间的经历。透过电梯门间的缝隙,张静霞看到,浦东的落日渐渐高出地平线。老城和新城一样忙碌。这个瞬间,她觉得自己是上海“心尖”的一部分。她有时想,如果老伴儿在世,他也许会在身边说:

  “升得好稳啊好快啊。”然后,他们视线,一起探向六楼以外的远方。

  “悬空老人”,复杂旧宅,造就了“梯的难”

  张静霞住在临汾街道阳曲路181弄。直到数年前,她开始意识到老宅的不便已经成为生活里的一道坎儿——她的老伴儿病了。

  “需要长期卧床,一年也没法下楼几次。”张静霞说。每一次带老伴儿到医院,只能依靠儿子儿媳抬着轮椅,一点点摸下去。如果突然发病,就要叫救护车,借医护人员的一把手。

  那时,老伴儿对张静霞说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是有电梯就好了。”

  不久后,眼见着旁边1号楼的电梯如火如荼地开工建设,张静霞有了指望,“第一时间和居委会报名加装电梯,想着‘快了快了’。”谁知,2017年老伴儿离世,自家楼道里的电梯还在征询意见。

  实际上张静霞的这段故事只是静安区临汾街道的一个缩影。这里老房林立、线路交错、间距狭窄、住户构成繁杂,意见难以统一。种种问题,让临汾街道架电梯如架“天梯”。

  但是,另一方面,这里恰恰又是最有必要加设电梯的小区:据2020年之前的相关数据,在临汾街道有1547幢没有电梯的住宅楼里,超过60岁的“悬空老人”占比高达48%。

  临汾路375弄的杨根生今年70多岁,因为住在六楼太高了,甚至“一年下不了几次楼”。至今,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曾经摆在四五楼的小凳子,“一栋楼里60岁以上的老人有十来个,还都住得高,上下楼都要歇一歇,不知何时,四五楼就多了两个小凳。”

  太想下楼,杨根生一家动过换房的念头。加个几十万置换到低楼层的房子里,“一般老人都是不太愿意的,‘老了以后搬家挪窝,走的更快’,我们也想了很久。”

  在“陡峭”的楼梯间,他们的生活“进退维谷”。毫无疑问,加装电梯势在必行。

  临汾路街道的第一台加装电梯,选址临汾路375弄的临汾小区1号楼。然而,这口“螃蟹”吃起来不易。项目启动于2015年11月,2019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前后花了整整四年。

  幸而,功成不晚。目前,临汾街道启用、在建、在批的加装电梯已经达到了64台,辖区范围内17个无电梯居民区有16个实现了加装电梯零的突破。

  第一部电梯的开始到落成,用了四年;而从第2部电梯到第64部电梯,却只用了一年的时间。速度越来越快,这步跨越,凝结了临汾街道工作人员反复的摸索和实践。

  他们明白,要给老宅装上电梯,首先要登上老人们高高的“心梯”。

  以心换心,叩问细节,推开了“梯的门”

  在上海的基层干部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老、小、旧、远”是火线。其中,又以“旧”为首。为旧宅加装电梯,历来被戏称为“社区治理第一难”。这样的故事真实发生:不装电梯,干部和居民还能笑脸相迎;一装电梯,有的住户甚至叩不开门。

  话糙理不糙。临汾街道1号楼安装电梯,就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居民意见收集:低楼层居民无使用需求、占用光线、空间,获得感低;高楼层居民觉得费用高;还有房屋出租等个性化问题,加上电梯选址、费用分摊、电梯施工方案……三天一个小问题,五天一个大问题,这让当时刚刚上任不久的年轻干部,现任临汾路街道社区自治办主任陈黛静记忆犹新。“我们要求居民百分之百同意才能加装。为此,居民几乎天天研讨方案,下班了以后阴着脸来开会是常态。”

  表达意见倒好,要知道,很多时候居民嘴上表达的反对意见和心里真实的意见并不相同——这更让陈黛静压力倍增。

  一号楼二楼的一位老人一直反对电梯加装,直到电梯装好,也拒绝付费。直到一天晚上,老人夫人重病,半夜叫来救护车。正是靠着电梯,妻子才抢出了宝贵的时间。老人,第二天立刻同意了电梯加装,主动上缴了电梯款项。

  它们,给陈黛静深刻的启迪——或许,住户的大门不能靠“叩动”,而要靠“打动”。

  “曾经觉得基层工作是‘居委会大妈’干的事儿,真正干了以后才发现,群众工作需要的智慧是无穷的。只有以心换心,体察每个人的难处,推己及人,才能破解一个个难题。” 千差万别的急难愁办是家家户户的事儿,陈黛静说,“实际上,这才是我们贡献的地方”。

  临汾街道,在“陈黛静们”反复的实践、摸索下,一套可行模式终于沉淀下来。“在沟通上,我们形成了‘十二个真原因’表格,把居民真正可能面对的问题提炼出来。”此外,针对安装费、维护保养和1楼居民的配合度难题上,街道出台3项惠民举措。为了缓解部分居民的出资难题,街道积极争取将与加装电梯配套的水电煤移位工程纳入老旧小区更新项目,为每台电梯节约7-10万元资金。

  针对有居民担心电梯安装后无人管理的问题,临汾街道抓住物业党建联建模式在临汾全覆盖的优势,把电梯的后续管理,纳入了物业达标考核。同时,在全市率先试点以定额商业保险的形式保证电梯保养、维修经费的落实。

  针对反对声音集中在一楼居民的普遍性问题,街道将加装电梯与美丽楼组建设结合起来,为一楼居民免费更换入户门与过道窗。改造后楼上居民主要通过加装在楼组大门外的电梯上下楼,不再经过底楼。一楼居民明显感到楼道变安静了,环境变好了。

  与此同时“街道的房价甚至都不降反升”——大概没人想得到,带来这一切的,竟然是单元楼里小小的电梯。

  社区自治,善意内生,拧成了“梯的绳”

  2019年1月,临汾路375弄的临汾小区1号楼电梯正式投入使用,这宛如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推出。临汾街道电梯加装推进的速度越来越快。

  匆忙的脚步后,街道干部们在细节中找到了原因——也许,能撬动老人们的心的,还是老人们自己。

  家住一楼,六十多的陈翠萍自己虽然没有电梯的需求,但看到楼上同龄的老邻居爬楼不便,索性做起楼上居民的工作。她上门协调,也帮忙保管电梯费。

  阳曲路205弄18号楼的一对老两口,因为经济困难一直没签同意书。居委会工作人员上门协商后,常年卧病在床的老婆终于说服了老伴儿。那一天,老人几乎捏青了手:“电梯要安,即使我等不到那天,你还可以乘。”

  反过来,电梯带给临汾街道的老人的,是便捷、惊喜。临汾路375弄的张阿姨,八十多岁,没想到这辈子能坐上电梯。听闻楼道要加装电梯,被困在小板凳上的杨根生带头加入自治管理小组。趁装电梯的机会,他鼓动几个邻居重新装修了一下家里:电梯好了,家也焕然一新。

  2020年181弄的电梯落成那天,抱着父亲的遗像,张静霞子女踏入了新电梯。梯门关闭,他们说,“算是圆了父亲一个愿。” 

  而在那一部部加速生活的电梯之外,在临汾街道临时党支部的楼组自管会、业主代表会等一系列制度,也日臻完善。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临汾街道自发成立了加装电梯自治工作室,请专业人士审计,监理可能出现的施工安全问题,提供专业的法律保障。不到3年,50个楼组建立楼组自管会,社区治理新增150多名骨干力量——一切都由一根小小的梯绳牵头拉动。

  何况,一起承担,是友谊的开始。起起落落间,64部电梯的建造,在互相陌生的邻里间,树立起许多关于信任、关于人情的故事。来自阳曲路706弄居委会的党总支书记章旨钦,就见证了新电梯在邻里之间发酵的善意。

  小区里一位电梯自治组长,今年70多岁的陈志敏家住六楼,为了自己几年没下过楼的90多岁丈母娘能够下楼转转,他积极张罗起楼道里的电梯安装工作。

  在与其他居民的沟通中,他发现六楼的一家经济困难,便主动提出为其垫资。有类似出资问题的,是五楼。陈志敏也选择了出手帮助。最终整栋楼的电梯安装,陈志敏一人垫资14.3万元,由居民分期还款还清

  “在那儿之后,这个自治小组的组长真正做到了大家心悦诚服,之后他再发动活动,可谓一呼百应。”章旨钦说。受其鼓舞,在上门协调收集意见的过程中,了解到居民有贷款压力,出资较为困难的情况,章旨钦自己也帮居民垫款。

  梁思成先生如此思考城市:“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作为城市的脉搏和肌肉,给了它生命的从来不是楼,而是人。

  一座城市,向外目光高远,向内看不忘生民俚事,珍惜古道热肠,它才真正具备了长期发展的气与血。

  从这个角度来看,临汾街道的64座电梯,是建筑工程,也是64只城市发展隐秘的齿轮。以不起眼的速度与稳健,旧宅里的新电梯,实实在在地,连动了上海的快与慢、老与新。它献给匆匆脚步笃定的钮,它献给疲惫心灵安稳的舱,它是悬空老人坚实的地面。对于亟需的人,几秒钟的承载,便让城市的幸福可感可知——这一刻,它就是中国小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