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海雀振翅:精准扶贫绿了山头,红了日子

2020年09月23日 09:00:0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荔枝新闻深入全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颇具特色的市、县(区)或村,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拼搏与奉献,展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与温度。 


     荔枝新闻记者/李爱 摄像/毕节市广播电视台、毕节市赫章县融媒体中心 剪辑/王旖文

  乌蒙山深处有一座村庄,白墙青瓦的民居栉比相连、掩映在青翠之间,环抱着村落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松林海。谈起在这里的生活,村民们总是笑着连声道好。

  这里是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一个以“海雀”为名的村庄,有260户995人,苗族、彝族、汉族共居于此。20万羽蛋鸡场、500亩苹果林、100亩食用菌大棚和一个服装厂是村里发展的主要产业,每年分红总计约101.6万元。

  然而三十多年前,海雀村还是一个山窝窝里的深度贫困村。在海雀村村复原区前的空地上,立有三个破损碗的雕塑,讲述着的是海雀村“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的艰难过往。“海拔二千三,收入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上矮矬矬。”村民们口耳相传的这段顺口溜正是过去赤贫饥饿的真实写照。

  自1986年起,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在海雀、在赫章、在毕节、在贵州、在全国展开。

  至2016年,这个曾经贫瘠的边远山寨脱贫出列,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加到了2020年初的16200元。曾经寸草难生的石旮旯转身,大山里的这只“海雀”重获新生、振翅而飞,经过的是大国治贫的慨然征途。


鸟瞰海雀村 李学友 摄

  海雀重生,生的是生态之美

  “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荒、越荒越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曾是海雀村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怪圈。

  为此,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急坏了,眼看着一批批吃穿用的救助物资涌向毕节、涌向海雀,“国家帮我们,我们怎么办?有了党的好政策,自己还要更争气!”看着光秃秃的“和尚坡”,他萌生了种树的想法,“有林就有草,有草就能养牲畜,有牲畜就有肥,有肥就能多打粮。”从1987年到1989年,文朝荣带领村民种下了万余亩的华山松、马尾松等树苗。海雀村的森林覆盖面积从不足5%跃升至77.21%,林木价值达到8000万元以上。


海雀村的万亩松林 李学友 摄

  1963年出生的王光德曾经是海雀村的会计,也是随老支书文朝荣一起在“石头地”里种树的第一批人。2014年,文朝荣去世前委托他担任海雀村护林队的队长,几年时间下来,早晨8点上山巡林直到下午6点,成了他和10名队友日复一日的工作。

  王光德巡山有三宝:背包、水壶和镰刀,背包挂在肩头,水壶挎在腰间,镰刀攥在手里砍开路上的荆棘和杂草。亲历过飞沙走石迷眼和暴雨来袭的“黄汤汤”,他格外珍视眼前的这片绿,“要防牲口闯进来、不能有火灾、不允许砍树,林子我要看好,不能让它变回原来的老样子。”迎着呼呼而过的风,王光德说道。

  他自己的15亩地多半用来种了松树,剩下的也种些洋芋,目前三个女儿已全部嫁出了村,只留了他和老伴生活在村里,担任护林员每月能有800元的收入,年底还能参与村里的各类分红,七七八八的收入加起来,一年到头老两口能将四五万左右的钱票子装进口袋里。

  海雀的造林运动,也造出了一片奇迹:曾因饥饿向山顶一路开荒,8000亩地难养活168户730人;而退耕还林后的1780亩地却养活了全村260户995人。风过松林,声如波涛,这样的撼天声响是海雀人用三十余年的时间,在荒山陡坡上一点点换来的。

  海雀重生,生的是产业之美

  “在我退休之前,我一定要为老百姓再办成一桩事,让他们的钱包包继续鼓起来,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这是从父亲文朝荣手中接过村党支部书记职责的文正友现下的心愿。


在海雀村里的食用菌大棚内的文正友 李学友 摄

  脱贫致富最离不开的是产业支撑。近年来,海雀村利用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把产业的“金蛋”分装进不同的篮子里:种苹果、食用菌、马铃薯、荞麦,发展蛋鸡养殖,生产加工童装及民族服饰,发展乡村旅游;利用流转出的土地以村合作社形式入股前来投资的企业,每年年底参与分红。如此一来,村民们的就业也有了着落。


海雀村的20万羽生态养鸡场 况华斌 摄

  “我们海雀土鸡蛋的牌子已经打出去咧”,文正友说,村里产的鸡蛋不仅供应着贵州本地,还销到了山东、浙江、广东等地。在海雀村生态蛋鸡养殖场里,一枚枚新鲜的鸡蛋通过传送带运至两旁的工人手中,随后被分拣至包装板并装上箱。和村里的多数人一样,贫困户王正高也在养殖场谋得了一份工作,原本他闲在家里靠着领补助生活,如今也能靠双手带给全家一份基本的生活保障了。

  今年5月,文正友穿着彝族服装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两会,随行带着一份关于海雀村未来发展构想的提案,在他的设想中,村里要添一个农贸市场、要种植中草药,还要促进观光旅游的发展及完善村里的污水处理设施。

  海雀村地处云贵交界处,这几年从邻村和云南过来的外乡人渐渐多了起来,文正友心里盘算起一笔账:目前村里人采购日用品还得奔波近10公里,等有了属于村民自己的农贸市场以后,不仅大家伙儿买东西方便了,而且规划出的30多个铺面,能以8千至1万左右的价格租给村民或外乡人,如此一来,防止返贫能多条新路子,村里的集体经济也能进一步壮大。


村民们在矮化苹果种植示范园内管护苹果树苗 王纯亮 摄

  关于种植中草药,文正友有着这样的考虑,虽说目前村里种植的矮化苹果、马铃薯等都收成不错,但毕竟海雀村地处高原,气温偏低,有时受倒春寒影响,树上会迟迟挂不上果,其他的作物也会受到些影响,“我们现有的这几个农作物种植还不怎么稳定”,因此打从今年开始,在专业公司的指导下,文正友已经带着村民用225亩的山林试种了17种草药,目前已经初见成效的有板蓝根和柴胡,预计今年,村合作社能够从净利润中分得70%、约30万元的红利。

     关于村旅游业的发展,则不得不提到今年上半年新建成的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老支书文朝荣身后留下的不仅有山坡上的万亩翠绿,也有刻进海雀人骨子里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精神。5月份以来,一批批从周边乡村、县城及城市前来学习“文朝荣精神”的党员干部也带动了村里旅游业的发展,借着这股热火劲儿,不少村民用自家的二层小楼搞起了民宿接待,王兴方便是其中之一。他和妻子腾出了自家的4间房,每一间摆两张床,一次可以接待8人,再配以妻子的几道拿手好菜,生活愈发热闹和红火。

  海雀重生,生的是开放之美

  富起来的海雀村,看待自身与外部世界的眼光也开阔了起来。

  在乌蒙山间,一条蜿蜒盘旋的水泥公路将海雀村与大山外的世界联通,沿途经过海雀村旧貌复原区,还能看到几间灰突突的“杈杈房”“茅草房”“土墙房”,与青山环抱绿水相绕的村子形成强烈的对比。据文正友回忆,在80年代左右,村里的165户人家中,有近一半的人住在最原始的“杈杈房”里。


海雀村生态文化广场 况华斌 摄

  33岁的王兴方小时候也曾住过“杈杈房”,但这段记忆对他来说已显得太过久远了。前两年,他赴安徽合肥打工,在建筑工地上学得些建筑装潢的手艺,如今在村子里他不仅率先做起了民宿和农家乐,也靠着学来的手艺帮村里其他住上楼房的人搞一搞家居装潢。王兴方读书不算多,但他期望家里的三个孩子将来都能有出息,老大在镇上读初中,老二、老三还在村里的小学念书,孩子们上学都是免费的。“有车又有房,小孩上学不用愁,现在的日子啥都是好!”王兴方乐呵地说道。


海雀村新建成的寄宿制学校 况华斌 摄

  这些年,村里的样貌发生了大变化。住房改造让家家户户住上了拥有前庭后院的二层小楼,水泥路修到了每户人家的门前,百余盏路灯点亮了夜幕下的村落,新建的30万立方米的二级水库保障着全村和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配备有村医的卫生室结束了村民无医无药的历史,学校的落成让村民得以摆脱文盲的枷锁,7公里长的观景大道和3000平的文化活动中心成了日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文正友说,村里马上还将建一座幼儿园,并配合入户的抽水马桶修建好污水处理设施。


村民们正在进行手工纺织 李栋 摄

  打通海雀村与外界联系渠道的有公路,还有网络宽带。26岁的苗族姑娘朱跃花是村里尝试直播卖货的第一人,直播镜头下展现的是她和母亲一起绣制的绚丽民族服装,“衣服的花纹图案比较多,一件衣服差不多要十来天完成,裙子的话相对容易些,一天能制出几条来。”她腼腆地说着,自己也才刚刚开始接触直播卖货,有时候一场直播能卖出好几件,有时可能一件也卖不出,还得多想多试才行,用来做直播的快手账号目前有几千个粉丝,“再努努力,粉丝还能涨一涨”。早几年朱跃花就学会了开车,每一笔订单完成后她都会开上自己的小轿车将制好的衣裳送到镇上邮局寄出。

  村委会主任王永芳介绍,目前海雀村已建立起村级电商平台,民族服饰以及鸡蛋核桃等农产品借助线上渠道进一步拓展了销路,为此村里今年还特别设立了合作社,村里的手艺人也开始像朱跃花一样尝试用网络直播的新鲜手段卖货,手工作坊户的月收入接近万元。

  九月的海雀村秋高气爽。这天周六天气格外好,阳光把村里照得通透,抬头望见的是蔚蓝的水晶天,一大早文正友就去山上了,站在松林遍野的山头远眺,看不尽的是满眼绿意,看不尽的也是海雀更加幸福的明天。

    (图片由毕节市赫章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