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援疆 | “露天博物馆”里的哈萨克第一村

2020年09月14日 22:34:29 | 来源:江苏援疆伊犁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两千一百多年前,为了汉朝的边陲稳定,史上第一批“援疆团队”——刘细君公主团队100余人从江苏扬州远嫁新疆新源县,来到那拉提大草原上,带来了汉族同胞的深情厚谊。两千一百年后,细君公主的家乡——江苏扬州从2010年又开始对口援建新源县,10年来细君公主的这些“娘家人”,再度为这片热土送来了真诚的援助。现如今,在扬州的援助下,新源县农牧民住上了新房;在扬州援助下,新源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哈萨克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在扬州的援助下,新源县六中、八中崭新的环境可以让孩子们愉快地读书学习;在扬州的援助下,新源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扬州的援助下,哈萨克第一村的旅游开发更是让当地的牧民过上了全新生活……

  三年打造“哈萨克第一村”

  哈萨克第一村位于新源县那拉提镇阿拉善村,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牧业村。多年来,当地哈萨克族牧民世代逐草而居,哪里有草,就把牛、羊赶到哪里。这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与现代社会相脱节,而且还使得医疗卫生、现代化教育得不到保障。

  现在走进“哈萨克第一村”,白色毡顶与粉色、绿色墙体相结合的房子,在蓝天、绿地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绚丽,极具风格。当地老百姓放下了马鞭开起了民宿,百姓收入得到了提高,幸福指数大幅提升,而这些变化得益于扬州援疆项目的旅游开发。

  阿拉善村位于那拉提镇以东15公里,巩乃斯河北岸,与伊犁那拉提景区仅一路之隔,为改善当地农牧民的居住条件,新源县依托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新源县政府从2010年开始投资4000万元建设哈萨克第一村,其中扬州援助资金1400万元,用了三年的时间将该村建设成为一个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的特色村庄。

  “露天博物馆”里的哈萨克文化

  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高山河谷草原之一,是世界上哈萨克族人口聚居最集中的草原,有专家说,它是集中反映和展现哈萨克族传统生活习惯的“露天博物馆”。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感受牧民的生活,体验哈萨克的文化。牧民阿依波力·特木尔别克告诉记者:“在新源,对于牧民来说,衡量一个家庭的财富,不是你有几套房,几辆车,银行有多少存款,而是问你家有多少头牛,多少只羊,多少匹马。”

  阿依波力他也是跟着父母放牧长大的,现在哈萨克第一村,他再也不用提着马鞭放牧了,而是开起了民宿。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平均一天收营业额可达到千元,3个月的旅游季,依托旅游一家人可以挣三到五万元。

  刘江山原本是阿拉善村的村长,为了号召牧民将居住区建设成旅游接待区,他辞职创建了哈萨克第一村佳艺乐演艺公司,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从游牧转变为旅游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刘江山成立公司以后,在村里搞餐厅、搞演出,同时将原来的毛坯房装修成哈萨克族特色民居,用于接待游客。充满哈萨克族风情的住房,有序散落在那拉提草原上,蓝天白云,绿草映衬,显得格外的美丽。民宿一经推出,每年旅游旺季更一房难求,这里成了游客们争相预定的“香饽饽”。

  看到刘江山的旅游做得红红火火,村民们也开始陆续加入,刘江山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村民一家人一年赚七八万、十来万很正常,原来想都不敢想的汽车现在成了村里人的代步工具。

  再掀伊犁游、新源游热潮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牧民的致富渠道,也极大地提高了当地人民的幸福指数。今年,第十批扬州援疆工作组开展援疆工作以来,就把推介新源旅游资源、扩大新源旅游影响力作为工作重点。

  扬州援疆工作组对外合作处处长董治告诉记者,旅游业是新源县乃至伊犁州的支柱产业,扬州援疆工作组,为充分做好当地旅游业,他们未雨绸缪,今年4月底,他们就和有关旅游企业合作,在扬州举行了新源夏季旅游产品的推介会。然而今年的疫情,给新疆的旅游,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旅游业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扬州援疆工作组,一直在寻找突破,把受疫情影响的时间抢回来,他们准备在华东华南召开旅游推介会,同时和产业招商结合起来,目前正在制定方案,争取在全国再次掀起伊犁游、新源游的热潮。

  目前,在扬州援疆工作组的牵线搭桥下,扬州中旅已经和那拉提国旅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充分挖掘优质旅游资源,制定一个最具性价比的旅游线路,让更多的扬州人、江苏人,可以领略到新源的大美风情。

  (来源:扬州援疆工作组、“扬帆”客户端 编辑/汪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