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众多2020届毕业生延迟求职时间线,并加入新一轮求职大军。此时,2021届毕业生正准备迎接“金九银十”。在就业市场仍处于复苏状态的当下,毕业生还会面临“最难就业季”吗?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相关统计数据,发现过3成企业已开启秋招,超4成企业扩大招聘规模,过半企业计划面向2020及2021两届毕业生。
调研数据显示,33.3%的企业已启动秋招,2成还在筹划中,今年没有校招计划的占到46.5%。有招聘计划的企业中,42.6%的企业招聘规模与同期相比有所增加。在招聘面向的毕业生身份上,一半以上的企业同时接受2020与2021届毕业生;26.2%受访企业表示岗位仅对2020届毕业生开放,还有19.7%受访企业仅针对 2021届毕业生。民营企业以数量大、行业分布广的特点,仍是招聘第一主力军,占据68.9%;而国有企业因制度优势与实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员流动的稳定性,在招聘市场中占比24.6%。智联招聘相关负责人严清:“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国内经济运行与人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回暖,此次秋招成为企业储备新生力量的重要一战,也使得有招聘需求的企业扩大招聘规模。”
根据招聘平台大数据,2020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平均起薪为5290元/月,且薪资与学历高低成正比。具体来看,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首份工作平均起薪高于整体水平2000元以上,形成显著差距。同时,监测2019年不同专业毕业生当前的收入水平发现,机械工程以6851元/月成为高薪之首。其他工学学科毕业生收入优势依然凸显,在前10名中占据7席、前20名中占据11席。严清表示,机械技术发展至今,已经不仅应用于机械产业,而是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创新驱动力。在互联网迭代与新基建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下,企业提升核心研发能力的趋势已经形成,因此机械工程专业人才价值居于高位。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则成为数字化人才的蓄水池,也成为企业人才大战中的主要目标。
另外,招聘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最高,达42.6%,随后是工学(37.7%)与理学(36.1%)。如今,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商业运营已成为刚需,且需求不断攀升,为经管、理工类专业毕业生带来较为宽裕的求职环境。
求职学生方面,2020届目前尚未解决工作问题的毕业生心态已显“佛系”。现阶段还在求职的2020届应届生中,仅63.6%选择单位就业,较2021届低8个百分点左右;一部分2020届毕业生正在向“慢就业”和“自由职业”模式进行转化,占比分别达到15.6%和10.2%,明显高于2021届毕业生。
准职场人们的择业观念也越发务实。尽管薪酬福利仍是毕业生求职时最看重的因素,但63%的求职大学生依然将顺利就业当作第一要务,可以接受实际薪资不如预期,另有28.4%表示薪资不理想会选择继续寻找,而2021届毕业生的薪资预期较2020届更高。严清:“2020届毕业生期望薪资集中在4000元-6000元区间内,达到53.9%,这一比例在2021届中为35.4%;而薪资预期超过6000元的2021届毕业生共达到36.8%,普遍高于2020届。”
其实,疫情不光重塑了大学生的“理想企业画像”,也推动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主提升内生力量。为增强职场竞争力,45.9%的求职大学生时刻提升专业技能,25.4%则希望成为“斜杠青年”,利用灵活就业分散就业压力。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丁凤云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