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户、农场主免不了要干活,在人们的眼里,应该是身体健壮的人才可担当。可记者见到的这位农机户、农场主,却是一个失去半截右臂的青年。
他叫王福康,是兴化市千垛镇陈杨村农机作业服务户、福康种植家庭农场创办人。依托农机服务、家庭农场,王福康不仅富了家庭,还吸纳富余劳力务工。
残臂学会开拖拉机
日前,记者在农场附近的停车场见到王福康,他正躬着身子擦拭一台拖拉机。“这台型号754的中拖,是2008年花7.6万元购买的,也是村里第一台大马力拖拉机。”王福康说,他依靠这台拖拉机开上创业路。
今年35岁的王福康,17岁到常州一家纺织厂务工,从普通工干到机械维修工。2004年,王福康在工厂的第三年,发生了不幸的事。一天,他带着徒工正在修理机器,徒工的脚不慎踩到了机脚下的电源,原本关掉的电源被打开,轧碎了王福康在机器里操作的右手臂。经过治疗,他截去了右手臂,获得厂里15万元的工伤补偿金。年底,王福康在女友的照料下回到老家。接下来的日子,两人在兴化招商场开过童装店,在西郊铜制品福利厂上过班。结果,童装店没赚也没赔,铜制品厂政策性停办。
“靠人不如靠己!”2008年秋后,王福康从工伤补偿金中拿出7.6万元购置一台中拖,决定通过为农服务赚取耕作费。因为有机械维修知识,加上机工师傅的指导,王福康很快学会驾机作业。稻子收获耕作种麦,王福康的中拖旋耕得又深又快,赢得农户的青睐。不到一周时间,王福康作业面积200多亩,作业收入8000多元,除去油料等费用净挣5000多元。第二年夏插,王福康的中拖作业面积500亩,服务到邻村,挣得收入2万元。闲时,王福康还被筑路工程方邀约作业,每月有5000多元的报酬。近年来,王福康靠一台中拖,每年挣得纯收入4万多元。
购置农机服务种田大户
2012年,随着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和秸秆还田的推进,尝到农机作业甜头的王福康购买了第二台中拖。由于有地方财政补贴,这台同样型号的中拖,王福康只花了3万多元。而此时的单次旋耕作业费已涨至亩50元,加之政府每亩20元秸秆还田奖补,一亩田的作业费就是70元。王福康和父亲一人一机,忙的时候还雇请本村机工帮忙。一年作业收入近13万元,纯收入10万元左右。千垛镇许戴村种田大户许彩明种植的200多亩农田,这些年来耕作、机插都由王福康的农机作业。
2016年,为满足机插秧推广和“双禁”服务需要,王福康又购置了一台型号为1104的大拖及配套的条播机,以及一台高速插秧机,并聘请了固定机手。2020年春,随着机插服务面积增加,王福康一次性购置5台高速插秧机和一台施肥机。今年夏季机插,6台插秧机全部出动,一台机上配备1名机手、2名放秧工。一台插秧机平均日作业30亩,产值1500元,除去雇工工钱、油费、折旧等费用900多元,每天收入600元左右。“王福康的农机服务推动了全镇农田的流转,近年来,他每年服务面积都在4000亩次。”千垛镇副镇长韩峰说。
流转百亩农田兴办家庭农场
在农机作业服务中,经常有乡亲跟他说玩笑话,要把田流转给他种。“种田效益越来越低,三口之家责任田不足4亩,一亩田最多落个1000元,但要忙上半年。如果把田租出去,一年有八九百元租金,务工收入每天都有100元。”王福康说,如果把田流转过来种植,自己有农机,成本较低,于农户、于他是件双赢的事。2017年秋后,王福康流转了本村两个组的120亩成片农田,每亩年租金900元。2018年,王福康注册了家庭农场。
种田就要有农业技术。陈福康边种边实践,边向镇农技员请教,同时参加农技培训,获得助理农艺师技术职称。“2018年每亩纯收入600多元,去年由于稻子价格走低,亩纯收入400元左右,总之,一亩田有500元的收益。”王福康说。
为提高种植效益,今年,农场试种20亩黄蜀葵,8月中旬开始采收,目前已到中后期,估计每亩纯收入1000元。王福康说,今年由于采收前期阴雨时间较长,烂了不少,但比种稻效益高,明年将扩大黄蜀葵的种植。
(来源:兴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