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山下:三代人传承、三十五年耕耘、三百人接力

2020年09月14日 14:00:4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新学期开学没多久,孩子们刚刚踏进校园,200盏代表着温暖和光明的“小桔灯”就送到了连云港市赣榆区留守儿童手里。“这些灯虽然不贵,但却是队员们亲自设计定制,希望孩子们在灯光中看到前路的温暖,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国家电网江苏电力抗日山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田福明坦言。

  这只是国家电网江苏电力抗日山共产党员服务队35载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温暖一瞥。从1985年至今,国家电网江苏电力抗日山共产党员服务队三代人代代传承,35年默默耕耘,300人前赴后继,他们扶弱助困,传递爱心,带民致富。

  从“4人小组”到300人传承

  1985年的春天,时任班庄电力管理站站长的徐修起接待了一位特殊的村民——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红军贺财德。独居在班庄镇班西村的他,老伴去世多年,家中一到刮风下雨时就停电。了解情况后,徐修起立刻带领设备管理员赵士林来到了老人家,一起动手为老人家更换了漏电的电线,并把老人家的卫生彻底清理了一遍。徐修起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庄重承诺:“从今以后,您家的事情就是我们电力管理站的事情!”

  从那天开始,由徐修起发起,4个队员参与,以一辆幸福牌250摩托车为交通工具的第一代“电驴子服务队”成立了。他们以“继承红色基因,竖起红色旗帜,服务红色家乡”为理念,35年不改初衷,高举红色旗帜,奔波服务在这片红色土地上。

  王继贵,一位姓名被镌刻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石碑上“英雄”。但服务队得知王继贵老人依然健在,就居住在抗日山烈士陵园仅5里地远的王洪爽村时,一场对“烈士”王继贵为期22年的“特殊服务”拉开了序幕:每月雷打不动来他家打扫院落,检查线路;逢年过节,队员们从各自微薄的收入内抽出几毛钱,为他买米、肉等生活用品;每年清明节,队员们都要搀扶王继贵上抗日山去看看战友们,听他讲战争中的英雄故事。

  1998年,第二代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刘传强从徐修起手中接过“接力棒”,“电驴子”换成“皮卡”,队员增加到6人。2015年10月,第三代服务队——抗日山共产党员服务队在抗日山下正式宣誓成立,队伍也从当初的4人小组扩大到300余名队员15支小分队,服务范围从原来的抗日山周边,延伸拓展至赣榆区的每一个角落。

  从“电里有我”到“致力脱贫”

  服务队成立初期,队员们主要立足于服务红色老区,提供电力服务和保障,让供电大网持续稳定。如今,他们将单一的服务农网用电拓展到服务三农每一个范畴,将“心系革命老区”的初衷延伸到贫困户、红色家庭、抗日山烈士陵园、中小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将“国家电网希望来吧”、“抗日山少年军校”、“电力电商一家亲”等百场系列志愿主题活动开展的实实在在,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广泛“点赞”。

  2019年,朱军挂职赣榆区沙河镇徐屯村的第一扶贫书记。来到村里的第一刻,朱军就利用了“供电渠道”为村里开展了“精准服务”。徐屯村地处偏僻,农业是当地的主要产业。夏收时节,村里灌溉用的专用变压器烧了,停电就等于让1000余亩水稻无法插秧。朱军深知这一利害关系,当天就找到了公司副总王行亮,在他的协调下,第二天就重新换上了价值4万多元的变压器箱,保证了水稻的及时插秧。           村里30多个蔬菜大棚安装完毕,急需供电,朱军跑前跑后,及时协调,让农户及时种植快速收益;村里的29户贫困户生活困难,朱军牵手公司领导一对一牵手帮扶,帮他们走出困境。

  金子品牌,演绎温暖。如今,300名队员主动签订服务承诺书,制定了服务方式、队训、服务流程,将服务工作通过“业绩晾晒台”亮职责、亮身份、亮承诺。他们走进抗日山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与烈士陵园管理处签订义务服务协议;走进班庄镇抗日山小学,建设国网“希望来吧”、全国少年军校,成立“希望微基金”,为他们捐资、捐书;走进抗战老兵家中,送去慰问品,为其贺寿,为老人打扫庭院,检修维护用电线路和用电设备......

  (来源:江苏广电连云港中心站/吴斌 仲启飞 通讯员/谢传通 编辑/徐金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