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青釉褐绿点彩云纹双耳罐
1998年,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发现的一艘满载货物的唐代沉船“黑石号”,船上67000多件文物基本上都是中国制造,其中98%是瓷器,另外还有数十件精美的金银器和铜镜等器物。
9月15日,“寶曆風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将在上海博物馆开展,这是唐代“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第一次到中国展出,也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最高等级的展出阵容,国内文博爱好者将在上海一睹“黑石号”出水文物风采。记者昨获悉,作为与“黑石号”关系密切的扬州,本次也有22件(套)精品文物“赴沪寻亲”。
唐青花瓷盘(黑石号)
“黑石号”国内首展 22件扬州文物“赴沪寻亲”
“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将于2020年9月15日至2021年1月10日在上海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展品主体部分来自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的“黑石号”沉船文物收藏,同时扬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近十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与“黑石号”出水文物珍品进行比对展出,呈现一场别开生面的“寻亲”之展。
为配合该重磅展览开幕,扬州博物馆、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3家文保单位受邀参展,22件(套)文物赴沪助阵大展,其中,扬州博物馆15件(套)、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6件(套)、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1件(套),参展文物全部为陶瓷类文物,窑口类别十分丰富,包括长沙窑、巩县窑、越窑、邢窑、广东窑等窑口精品。
扬州博物馆保管部庄志军介绍,“‘黑石号’出水文物中有唐代的长沙窑、巩县窑、邢窑和越窑等瓷器,与扬州博物馆馆藏有诸多相似之处,在选择参展文物时,也是通过与‘黑石号’出水文物进行比对,选取与之相似的文物。”
唐巩县窑绿彩大盆(扬州)
“长沙窑之王”领衔
多件文物有相似或相同之处
本次扬州参展文物中,最重磅的莫过于一件长沙窑青釉褐绿彩云纹双耳罐,这是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与“梅瓶”比肩,同时也是一件禁止出境文物。
“虽然‘黑石号’没有出水类似纹样的文物,但出水的长沙窑瓷器有很多,扬博馆藏的这件长沙窑瓷器被称为‘长沙窑之王’,足以见得其珍贵,在本次展览中出现,相信也会给所有观众带去震撼。”庄志军介绍,扬州博物馆本次参展的15件(套)馆藏精品,除了这件彩云纹双耳罐外,其他文物与“黑石号”出水文物均有相似甚至相同之处。
长沙窑青釉褐彩伏螭水注与“黑石号”出水的文物造型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是,“黑石号”出水的这一件其表面釉色有些许剥落,部分呈现酱釉色,“海水盐碱度比较高,文物在海水中长时间浸泡,很容易造成釉色剥落的情况,出土文物的保存则会好很多,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本次扬博馆藏的文物与‘黑石号’出水文物中的多件相比,釉色保存情况都更加完好,色彩也更为鲜亮。”庄志军说,这一特点在一件邢窑白釉执壶上尤为明显,“黑石号”出水的和扬博馆藏的在造型上基本一致,但“黑石号”上的这件明显暗淡一些,表面呈现出比较斑驳的色彩,扬博馆藏的这件颜色保存更加完好,釉色仍十分光亮。
唐巩县窑绿彩大盆(黑石号)
4件唐青花携手亮相
扬州或为“黑石号”回程出发点
本次参展的文物清单中,记者发现,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4件(套)唐青花碎片,扬州博物馆馆藏1件唐青花瓷盘参展。
在“黑石号”上,出水了3件完好无损的唐青花瓷盘,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青花瓷。众所周知,唐青花与扬州的关系也十分密切,1983年,考古专家在扬州首次发现了唐青花碎片,将中国青花瓷的历史提前了数百年。“唐青花是河南巩县窑生产的,但是最早出土是在扬州。”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小迎介绍,本次参展的唐青花纹样类型十分丰富,也可以与出水文物进行很好的比对。
扬子江心镜(黑石号)
“扬博参展的这件唐青花瓷盘纹饰为花卉纹,有非常明显的使用痕迹。”庄志军介绍,扬州出土的这件瓷盘上纹样线条较为柔和,推测应是本地人使用,“黑石号”出水的3件唐青花瓷盘上的纹样则具有典型的中东风格,花纹组合多呈菱形,通过瓷盘上不同的纹样风格对比,也将是中外交往的有力见证。
“黑石号”出土的珍贵文物中,不少是典型的“扬州制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扬子江心镜,每年的五月五日午时在扬子江心铸造而成,是扬州特有的商品。
“黑石号”莫非与扬州有着某种渊源?考古专家推测,扬州很有可能是这艘装满中国瓷器和珍宝及大量扬州特有的商品的沉船的出发点,“黑石号”在扬州购买了包括长沙窑、越窑等各个窑口的中国瓷器后,南下离开扬州,前往另一个重要的港口——广州。
“当时的扬州不仅手工业发达,成为货物的集散地,更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无论是北上京城还是南下杭州,都要经过扬州,扬州成为海上贸易枢纽。”考古专家说,“黑石号”上打捞的文物见证了古代扬州海上贸易的繁荣,显示出扬州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