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卡脖子”难题,院士大咖齐聚软件名城为产业发展“把脉开方”

2020年09月07日 15:50:5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软件名城南京再次吸引全球目光,已经连续举办15届的南京软博会如期而至,今天(9月7日)以“数字经济 智创未来”为主题的2020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开幕,瞄准“卡脖子”技术难题,院士大咖齐聚软件名城为产业发展“把脉开方”。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推进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在开幕式暨全球软件产业高峰论坛伊始,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做主题演讲时开门见山地指出,今后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和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设施就是新基建,其规模可达数十万亿元,软件产业将在新基建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历史经验表明,在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领域,产业政策有巨大作用,前不久,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将迎来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的又一波发展浪潮。倪光南指出,新格局下应努力将政策支持优势效应持续放大,集中力量攻坚基础软件的短板:“从最近的中美贸易摩擦大家也可以看到,有一些工业设计软件、集成电路芯片就不能用了,有可能我们在软件方面这些短板会被别人‘卡脖子’,所以需要我们及时组织力量,攻关、突破,这些把受制于人的这些短板补齐,更好地全面地促进我们的新基建发展、信息时代的发展。”

  要突破“卡脖子”技术,必须抢占自主创新制高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指出,软件产业要注重在原始创新上持续发力,逐步形成完整的创新生态环境,他认为“要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要有专利方面专利原始创新,有专利了以后要变成支撑标准,标准化以后推进产业化市场化,不能光为‘标准化’而标准,也不能为‘专利’而专利。”

  当下,政策支撑和创新环境也是吸引软件企业落地生根的“风向标”和“加速器”。世纪之交,南京开始布局软件产业;2010年,南京成为全国首家“中国软件名城”、软件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2019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5100亿元,涉软企业超过5300家、从业人员超过82万人,南京市软件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四。浪潮集团执行总裁陈东风表示,南京无疑是软件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一方沃土:“南京整个软件产业发展的环境非常好,政府给出的一系列政策,我们觉得非常有创新性,非常有吸引力,在软件产业发展方面,浪潮下一步也想在南京规划和布局。”

  新的历史起点上,南京立下新“目标”,在开幕式上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韩立明宣布:力争到2025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2000亿元,涉软企业超万家,涉软从业人员超百万人,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打造成为“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把南京建设成为国际软件名城。南京软件产业十大应用场景和《江苏省软件集群产才融合推进工作方案》也在开幕式上正式发布。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刘雨薇 徐仁飞 图片/官方摄影 编辑/沈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