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见到吴宝成,喜爱戏曲艺术的他正在研究戏服装饰,语气温柔、笑容满面。
这里是高资街道的文化活动中心,吴宝成是文化站站长,平日里这里对全民开放,在场的戏曲爱好者都喜欢喊他吴老师。
一曲《双推磨》响起,台上的演员正是他的学生,看着学生的表演。他聚精会神,目光中还带有一丝严厉。
但是当表演结束后,他一定会亲自上手指点,娓娓道来、切中要害,恍惚间,他自己反倒成了最陶醉在其中的人。
这个文化礼堂就是他们平日里研讨练习的乐园,高资的戏曲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几乎每个村都有戏曲班子。吴宝成感到责任重大,文化推广工作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敲键盘就能做好的,遇事亲历亲为就是他的工作方式,每日的排班表安排的满满。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这里的戏曲爱好者群体组织松散、缺乏专业指导,俗话说:“没有精钢钻,别揽瓷器活”,他的这把钻还真就是精钢钻。
吴宝成有四十多年的戏曲经验,锡剧、扬剧、黄梅戏都颇有造诣。
每个人都有一个舞台梦,即便是最朴实的农民,也可以在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正是秉持着这种信念,吴宝成下基层,用双脚丈量文化的广度,一边亲自指导,一边对零散的组织进行整合。在他的努力下,一个又一个戏曲团队开始建立。
恰逢“乡村文艺播种计划”去年在丹徒试点,他便率先响应成立了首届高资综合戏曲班,在镇江大放异彩。
吴宝成还有一个身份,是丹徒区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
谷阳镇槐荫村有开展七夕民俗文化活动的传统,他便专程来到槐荫村指导演员们的服饰、化妆、道具。
在他看来,这些可爱的村民,面对土地她们勤勤恳恳,面对戏曲文化她们满怀热情。用着朴实的化妆品,下着苦功夫,吴宝成选择付出全部的努力,装饰她们的梦。
丹徒的乡镇村庄很多,吴宝成选择一个一个地走访指导。他坦言,现在一周七天连轴转,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他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每到一个村子便会获得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年近六旬的吴宝成,也有他自己鲜为人知的故事,时间回到几十年前,25岁的他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在丹徒锡剧团工作。在他的描述下,当时剧团的成绩放在全省都是说得上名次的,可是由于多种原因,锡剧团无奈解散。
他突然失去了登台表演的机会,并被调往学校兼任音乐、政治和美术老师。看似人生已经定格,可吴宝成并未放弃自己的梦想,只是舞台发生了变化,他开始致力于戏曲文化的普及和教学。
孩子们从三年级开始便可以学习戏曲知识,不少孩子即便升学也在跟着他学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的心血没有白费,学生们在省内省外荣获大奖,也让他感受到无比的欣慰。
在吴宝成的带领下,戏曲文化在高资遍地开花。
”戏曲这个东西,传承那么多年了,我们很多人小时候没有条件,长大了想学了,又没有那个勇气了,仔细想一想,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学了,这门艺术也才能发展下去,我们的下一代才能知道这是何物。“
一入曲坛40年,吴宝成甘愿做这样的耕耘者,也不愿意将林林总总的名头挂在嘴边,只是默默寻找着有梦的人,载着他们的梦飞向更高的舞台。
他在意的,无非是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可俗可雅,可喜可悲,不论男女老少都有自己喜爱的戏。一颦一笑,一步一徘徊恍惚间便是多少人的故事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