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乡土建筑“河庄木行”的百年史事

2020年08月28日 16:52:07 | 来源:运河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大运河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发掘和研究运河沿线的史迹遗存以及积淀的深厚底蕴对于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从无锡乡土建筑角度,讲述了“河庄木行”的百年往事,“河庄木行”是大运河促进无锡水乡民生经济发展的史证,呼吁应当保护这种独特而稀缺的大运河文保遗存。

  作者简介

  杨镜明,男,江苏无锡人,祖居“河庄木行”。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动力工程高级工程师,无锡名人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运河史迹——“河庄木行旧址”

  在无锡太湖新城现代高楼之间,吴都路与蠡湖大道交汇处旁有一处掩映在绿荫中别具特色白墙黛瓦的水乡院落,错落有致的马头墙,精细的门头塑雕,菱格式落地长窗,枕水老楼和木凉棚,这里是无锡﹑金匮县内的首家乡间木行“河庄木行”旧址。时常有乡民来到这里,怀记流淌的闪溪河,回忆曾经的农耕田园,叙说“木行里”的运河情缘和水乡往事。

  “河庄木行”史迹载入《无锡文史资料》和《雪浪乡土史》。2008年8月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河庄木行”为第一批乡土保护建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河庄木行”入选江苏省文物普查《新发现》。2016年9月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 “河庄木行旧址”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河庄木行”地处太湖锡南地域长广溪水系闪溪河畔河庄村,史属无锡县开化乡。道南祠藏版《锡山杨氏宗谱》史料记载:“锡城南三十里之遥有里名河庄者,其间危岚疊嶂环绕东西,曲浪层波映带左右,钟灵毓秀代出奇人”。这里“西绕石塘之水,南临雪浪之峰”,江南水乡自然环境十分秀美。元代初年锡山杨氏始祖﹑东林书院创始人杨时先生之九世孙太十二公“因楽山水之勝而遂徙於此”。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二十六世孙杨晴桥为适应乡民房舍盖筑和水乡交通舟楫修造需要在河庄创办了无锡、金匮县内的首家乡间木行,利用家乡河道的便利,与木材徽商合作从安徽和江西组织货源,依凭新安江和长江天然航道转经大运河进蠡湖长广溪水路将木筏运抵闪溪河畔河庄出售。因为有了络续不断的木材货源,为乡民带来了极大方便,邻近各地的造船业、农舍建造业、木器作铺业和家具、农具制作业陆续创建开办,以河庄为中心向四周迅速扩展,促进了地域民生经济的发展。

  杨晴桥和“河庄木行”的名声日响,当年有儿歌传唱:

  萤火虫,夜夜红,河庄晴桥开木行。

  木排停靠驳岸旁,班船歇在河当中。

  长梢出处几个省,新屋造遍南三乡。

  徽州来了木客人,木头生意真兴隆。

  河庄新(晴)桥地名也由此而起。

▲“河庄木行”地理位置图

  “河庄木行”分布在闪溪河道两岸枕河而立,旁有古桥相通和十字形交叉河浜。河西为行铺和宅屋,沿河凉棚靠椅;河东为岸船(料材储库)和作铺工场,岸船以东为杨氏宗祠。闪溪河道两边及周围浜斗内木筏绵延数里。该址河道两侧石砌驳岸,原石桥廊棚旁设有班船码头,是锡南乡民进城的水路交通要道。

▲闪溪河道两岸河庄木行旧景图

  “河庄木行”是一处典型的清末民初江南水乡商住一体式水乡民居。行铺为面朝东的二层小楼,底层为排门板式铺面,老式帐房及柜盘。住宅坐北朝南,塑雕门头、落地长窗、天井院落、厅堂侧厢一应俱全。木行构筑呈中凸橄榄形,橄榄无锡人俗称“元宝”,寓意好运及兴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现旧址修复后留存的仅为木行的西岸宅屋和行铺部分,旧址旁驳岸河道段改建了一段水景。文保专家指出:“木行”是文保遗存中独特和稀缺的类型,很珍贵。“河庄木行”旧址能保护下来,不容易。

  “河庄木行”历时百年,从创办、传承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深深地打上了运河的印记。后期更是直接在南门古运河畔营业,国难抗争,解放新生,公私合营后融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完成了历史使命。“河庄木行”是大运河推进无锡水乡民生经济发展的史证,儿歌中所唱“徽州来了木客人”“新屋造遍南三乡”就是描绘了“徽州的木排经运河源源不断运来无锡,使锡南地域新安、开化、扬名各乡(旧称南三乡)盖遍新屋,乡村面貌改变、民生改善,水乡经济发展”的情景。“河庄木行旧址”是珍贵的运河史迹载体。

▲河庄木行旧影

  

  运河悠悠——“河庄木行”百年情缘

  “河庄木行”创办后,《锡山杨氏》代代相传,先后历经三代四任主持人,百年传承,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木行世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28世孙杨渭卿主持时达到鼎盛,经营幅射苏浙皖赣各省,用户覆盖无锡 “南三乡”(旧时锡南地区新安、开化、扬名各乡)和太湖沿岸的数百个村镇。

▲河庄木行世系表

  木材运输以水为道,水运是最便利经济的方法。大运河贯通南北,将沿线东西流向的水系﹑湖泊和密布的自然河道串接在一起,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网。“河庄木行”自创办时起就与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河庄木行经营的木材货源主要来自安徽和江西,运输路径都与大运河密切相关。

▲河庄木行货源分布及运输路径图

  杉木通常是木行经销的主要品种,适于建造房舍、制作木器。河庄木行经营的杉木,分为“西木”和“徽杉”两大类。西木生长于江西省鄱阳湖周围的广大山区,其长势高,且根部与梢部的粗细度比较均匀,适用于厅堂的庭柱,或开间较阔的桁条。运输水道经由鄱阳湖接长江,沿江而下。西木的最大集散地为九江市,其次为芜湖、南京、镇江、常州和上海。徽杉生长于皖南的广大山区,尤以歙县、祁门、黟县、婺源(现属江西省)和休宁等五县为主,这地区旧时概称徽州。徽杉价格相对略低,更适于用作农舍盖建,集散地以屯溪为主,其次为杭州。安徽屯溪位于新安江上游,横江、率水合流之处河面开阔,依山弯转,形成天然之坞,系木材停泊理想场所,因此徽州各县砍伐之木材多运来这里集散,每当春夏汛期,常是杉排毕集,木客熙攘汇聚。生意谈妥后扎成木筏联成长列,从新安江顺流而下,连接富春江直至钱塘江边杭州。以上各址是当时江南地区木材交易的主要集散地,均分布在水道沿岸具有优越的水环境条件。

  河庄木行货源主要从上述产地和集散地批购,编成木筏后由专业的货运组织输送,俗称撑木排。南京近郊上新河位于长江之滨水深滩阔,是著名的木材集散市场,“数里之间,木商辐辏”。河庄木行每年去南京批购西木,木排先在长江中顺流而下至镇江转入运河经丹阳、常州而运至无锡。河庄木行经营的徽杉,大多从杭州的徽商木行批发而来。杭州的木材集散处很多设于钱塘江畔,木筏就近进入京杭运河,经嘉兴、吴江、浒墅关而抵达无锡。

  在木材需量大时河庄木行直接去屯溪选材批货。河庄木行与无锡县城区彝升春、彝昌隆两家徽帮木行为世交,杨渭卿先生曾多次与他们同往屯溪进货。一大批木筏,从屯溪至无锡,迢迢数百公里,需历经数月。虽年轻力壮之运输工人,少则七、八人,多则一、二十人,筏上搭有简屋,昼行夜宿。筏上也捎带有一些竹木家具,皆系徽州山区产品,顺便带来江浙一带销售。在河庄木行里使用的竹床、竹榻、折叠式圆台、书桌等物品,都是木筏经运河带来的徽州货,价廉物美。

  河庄木行也去上海十六铺等地批购木材,主要是用于加工板材的松木段筒。上海最早出现的木材商业,集中在南市董家渡—南码头—陆家浜路一带,这里有“十里长街百家木客”之称,并设有木材业的专用码头。与河庄木行有业务关系的,如位于上海南码头的玖记木业公司,及开设于曹家渡的几家老字号木材商行。上海采购的段筒也扎成木筏运输,从上海苏州河、吴淞江转入运河来到无锡,也有从黄浦江起航经太湖运至河庄的。

  常州因离长江较近,大运河水含沙量较高,俗称混水。“含沙混水益于木材养护,可保持木皮色黄亮,材质不变。” 因而常州也成为运河的木材集散转口市场。木材走运河至洛社进无锡比较方便,河庄木行也常到常州批运木材。河庄木行第三任主持杨渭庵之子并曾在常州开行。

  由上可见,河庄木行的木材货源均经由大运河运输而来。每当在石塘桥见到木筏来了,河庄木行职工们就作好了接货准备。货到后,将大筏改编成适宜停靠在河岸边的多个小筏,“围木头”“打码子”,木筏上的唱码声,岸上的应答声此起彼伏,一片忙碌景象。

  

  运河情韵——“河庄木行”与水乡民生

  运河流淌着历史,流淌着连绵的水乡情思,它以宽广的胸怀,以融汇与贯通的方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千丝万縷的联系。江南水乡密如蛛网的河道是大运河延展至城乡各地的脉络,大运河依凭这些四通八达的水网哺育和惠泽了沿线的百姓民众,使水乡发展获得了持续推进的动能。“河庄木行”依凭大运河及与其相通的太湖长广溪水系环境孕育创办,又依托密布的江南水网服务水乡民生。

  河庄位于长广溪转入闪溪河的交汇处,毗邻属于马家浜文化的赤马嘴遗址。《开化乡志》叙说:“吾邑山水清嘉,西神秀媚而蜿蜒。”“开化为西南濒湖之郷。群峰岌嶪(jí yè),烟波浩緲。”这里河道纵横密布,是名符其实的“水乡泽国”。先民以稻麦蚕桑为生,交通以舟楫出行,长期延续农耕田园生态。

  自古以来长广溪一直是外太湖进入无锡城的水上捷径,许多船只取道闪溪河折入马蠡港和梁塘河进城,因而来往舟船穿行不断。

  江南水乡地区大部为平原,缺林木。建筑、木器、生产工具等所需木材主要靠邻近各省林区输入,木材贸易是徽商经营的传统项目,大运河及其沟通的水路沿线是徽州木商活跃之处。河庄水路交通要道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以往结识由运河来锡经营的徽州木商友人﹑当地乡村建房及舟船修造住行民生需求,天时地利人脉各方条件融合,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杨晴桥在河庄创办了无锡、金匮县内的首家乡间木行。一经开业,就很受乡民欢迎。木排从运河水道络续不断的运送而来,为乡民盖房,造船修船提供了所需木料,周边各地的农舍建造业、木器作铺业和家具、农具制作业陆续创建开办,以河庄为中心向四周迅速扩展。运河为水乡带来了生机和希望,“河庄木行”的创办对促进锡南乡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年杨晴桥开办“河庄木行”起始时属于代售性质。木材货源大部分来自徽州林区,木客人大多是皖南徽州府人。他们从山里将木材运来,现金销售,木行提取佣金,待一批木材基本售完时,货主即携款返回安徽山区组织发运下一批货源。数位木客人交叉往来,河庄木行的营业若行云流水,络续不停,业务和规模不断扩展。随后在一批木材大部分售出之时,将其余货物收购下来作为木行的自营部分,使河庄木行得以不断发展。随着“河庄木行”影响的扩大,“木行里”成了当地的代名字。沿河驳岸木凉棚是无锡南乡进城班船的停靠码头,当年每天有班船行至城区直通运河岸边,分别停靠在北门的北塘和南门黄泥夅。

▲杨渭卿先生像

  “河庄木行”第四任主持人杨渭卿先生年青时曾在上海经商,十里洋场历练甚广,熟谙商贸之道。1924年返乡接掌“河庄木行”后,他勤于开拓,勇于创新,他以全新的经商理念通过对当时苏南乡村市场特点进行分析和广泛深入调查,从营销策略、货源组织、产品深度开发、内部管理,资金运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锐意改革,采用了一整套全新的经营管理办法,使河庄木行生机盎然。

  “河庄木行”冠名“裕昌慎號”,独资经营。为给客户供应材质好﹑品种全﹑价格优的货品,木行除了收购各木商运来的料材外,杨渭卿不辞辛劳和艰险直接去安徽﹑江西林区木材产地选材和成批进货,经常往来位于运河水道的木材集散地调运木排,使木料优质适销,降低成本,使乡民得到实惠。

▲河庄木行旧址行铺和“裕昌慎號”老招牌

  据河庄木行历年资料统计,销售木材的主要对象是乡民建造房屋,约占总销售量的半数。农民建房的资金,通常为每年四次农桑收入的积累,即春季蚕茧,夏季麦熟,秋季蚕茧和秋季稻收,其中尤以春蚕与秋收为主要。一般农户往往要几年的积累,才能具备建造房屋的经济能力。河庄木行充分考虑乡民们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本地经济特点分季付款的办法,当乡民来选购建房木料时若能找到熟人担保,当时只需付出半数货款,其余则可以日后分期支付,在两年内陆续付清。另一类从事造船及作铺业的手工业用户约占总营业额的三成(30%),这类用户自已都具有精湛的木工技术,待制作成品后出售盈利,但缺少本钱,资金周转困难影响营生,河庄木行则允许采用赊销的办法解决他们生产原料的燃眉之急,他们在选购木料时,可现付货款三成,其余在一年内还清。以上便民的销售措施为许多乡民建房盖屋排忧解难,早日改善居住条件,也对周边各乡手工业的创办和发展起了推进作用。

  为方便乡民实用需要,河庄木行除经营整根木料及段料外,又常年聘用工匠精选衫﹑松圆木在自办的作铺里加工成各型板材销售,农户造屋时可直接选购木地板,房间隔板、阁板等材料,而手工业作坊主则可选用各种适用规格的料品。此举既便利了百姓,又扩展了产品和改善了经营。

  良好的信用和热诚的服务使“ 河庄木行”赢得了百姓的口碑和声誉,并且由近及远越传越广。在锡南地区的各个村镇,都有与河庄木行相关的建筑,太湖沿岸苏浙邻近水网地区的客户也络绎而来。河庄木行在业务上采用划片管理、分工合作的营销服务方式。以河庄及邻近地区为中心片,其余为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片,九个片区分别专人负责,建立互惠诚信的客户营销服务和信息交流网。各分工职工对自已所经管片区内的村镇情况熟悉,关系密切,并在各村委请联络人,经常往来。河庄木行内部管理职能分明,职工待遇也实行按业绩分配和年赏的薪酬激励机制。

▲河庄木行经营划片管理表

  杨渭卿先生所采用的一整套全新的经营管理办法,深受乡民和手工业作坊主的欢迎,也极大的鼓励了木行员工的积极性。顾客源源而来,河庄木行门庭若市,生意兴旺。一批批长梢和段木从产地运来,又川流不息地销售出去。河庄木行依此赢得了市场,三十年代中期,裕昌慎木號达到了鼎盛时期。河庄闪溪河道两边木筏绵延数里,岸上和周边浜斗木材满栈。

  河庄木行是大运河促进锡南和太湖沿岸地区水乡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一个节点,流动的运河通过这些方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千丝万縷的联系造福水乡民生。

  

  岁月往事——“河庄木行”与南门古运河

  “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无锡南门古运河是大运河无锡段最具特色的地方。位于南门外的“河庄木行”曾数次进城在古运河畔经营,1941年起在南门黄泥桥开设泰昌木行;解放初河庄木行部分迁至通扬桥营业,名號亦为“裕昌慎號”,1955年公私合营迁移至北长街改称“协昌慎木行”,直至1961年杨渭卿先生退休。“河庄木行”在南门古运河边经营前后延续有20年之久,经历了从国难抗争到解放新生,公私合营融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难忘岁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河庄木行的经营获得成功,杨渭卿先生正准备继续舒展宏图之际,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上海、无锡、南京等地相继沦陷。在这年冬月,无锡屡遭日机轰炸,房屋被毁,货物被烧,工厂停工,商店停业,百姓纷纷逃难。昔日木行里那种客户人来人往,河中木排及两边岸上人们度量和记录木材而发出阵阵唱和之声的热闹场面荡然无存。江西、安徽山里的木材运不出来,木行的货源断绝灾难霎至。河庄木行靠出售库存而苦撑度日,存货基本售完却无从补充。沦陷区物价上涨币制贬值,赊销在外的帐款无法收回。时居动乱经济萧条,农村凋敝民不聊生,木行艰度岁月面临十分困难的境地。

  为寻找出路,杨渭卿先生多次赴无锡城区调研,发觉那里旧木材尚有市场。原因为:本地原有不少作坊和工厂,沦陷后关闭了几年,现在陆续恢复生产皆需维修房屋,亦有增建的。各条街道两旁均有废址或空地适合建造商店或住家,以及被毁房屋的修缮,均选购旧木料使用。附近的作铺和修船、造船厂陆续恢复,也只能选购旧木材为原材料。几经考虑杨渭卿决定在城区择址营业,筑炉起灶先经营旧木材以维持生计。于是在无锡南城门外运河边的黄泥桥附近,选定租赁了桥北200米处一座住房,其时该路称为北长街,房址在路东,前门临街,后门傍河,有码头。经过两个月紧锣密鼓地筹备,一九四一年上半年,“泰昌木行”在此开门营业。货源来自江浙交界处的震泽﹑湖州南浔等集镇,由杨渭卿亲自组织采购,分批船运来锡。因几年未有木材来锡了,现有旧木材、旧门窗销售,很受欢迎。不久营业就步上正规,业务繁忙,以致所租用的房屋已太小不够使用。又觅得对门即长街西侧有一废园,广约数百平方米也租赁下来,建房作为木材的储存和营业场所,营业额与日俱增。当年无锡女子中学的校舍修理和女生宿舍的增建所用的木材就是从泰昌木行选购,南门纲南中学许岱云校长为南乡庙桥人,与杨渭卿熟交,也常在泰昌木行采购木料修复校舍。还有一类先前未曾预料到的客户即苏北来锡的贩运商,他们贩来的都是农产品,尤以仔猪为多,所以大家习惯称他们为小猪客人,他们一次运锡几船货物,出售后再贩买货物返航,据称以贩回旧木材最合算,因此泰昌木行这方面的销售量也不少。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泰昌木行在城区又一次打开了市场。

  河庄木行在国难当头的困境中抗争了几年,1945年8月日寇投降抗日战争结束。杨渭卿十分高兴,盼望木业转机,终于中断了八年的木材货源重新开通了。1946年初,春节才过,渭卿先生立即携款前往杭州,获知曾有几批木筏到来,均已被各地木商抢购一空。渭卿先生随即沿富春江逆流而上,赴新安江上游置办成批木材,途中即签订合同,购定了抗战后的第一批新材。

  在杭州调运木材之际,杨渭卿先生专往拜望了当时居住在杭州城皇牌楼巷61号中共领导人杭果人。杭果人是无锡雪浪顾巷上人,他曾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领导过无锡农民运动,他与杨渭卿也素有交往。杭氏款待并告知杨渭卿说:现今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了,国共两党正在谈判,可能会谈成,到时候大家合作起来建设国家,全国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了。在沦陷区房屋的建造已经停止八年了,现在将会大量开展,你们经营的木材,将会生意兴隆。不过,如果两党谈不拢,那么国民党的南京政府和朱、毛领导的延安政府就会敌对起来,其后果就难以预测了。当天,杭、杨两人还曾携手漫步于钱塘江滩和运河边,观看木筏的调运情况。

  谁知好景不长,随后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形势急转直下,人民群众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官吏与不法之徒横行,对商民百姓敲诈勒索,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经济再度衰落,木材行业当然也是一蹶不振。在物价一日三涨之时,国民党政府发行了金圆券,更使通货膨胀火上加油,木行又一次濒临灭顶的灾难。国难抗争,期盼光明。杨渭卿先生期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早日取得全面胜利,使民众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1949年4月,无锡解放。年近花甲的杨渭卿先生,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之路,在乡间把裕昌慎木行维持下来,又听从政府的安排,把木行部分迁至无锡市通扬桥营业,既可继续满足锡南农村对木材的需求,又可为城市工厂服务。1955年杨渭卿先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关于公私合营的号召,裕昌慎木行迁移到南长街,邻近的协元慎木行并入,成立公私合营的协昌慎木行融入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杨渭卿先生与全体职工一起在合营后的新企业中继续在木材战线上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尽力。

  1962年杨渭卿71岁时,他向公方代表提出退休请求,满怀深情地说:“我们杨氏是木行世家,至我已历三代一百年了。在锡南的雪浪、华庄、南泉、东夅和大浮等各个公社内,任何一个村镇上,都有与河庄木行相关的建筑。我家的客户遍布锡南及沿太湖周边地区,河庄木行经销的木材,其数量之多,实难统计,若说居无锡同业之首,亦不为过。我在青年时期就立志于木材行业,四十年来未敢一日闲暇。前半生在旧社会经营了二十余年,真是饱经沧桑尝遍辛酸苦辣,没有过一天安稳日子。只有在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才能安居乐业。现在祖国欣欣向荣,日益兴旺富强;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后继有人,我们木行业也不例外。在我有生之年,竟能见到如此大好形势。实感心满意足了。现在呈上报告,申请退休”。杨渭卿先生退休后于1964年病故,享年73岁。锡南的乡亲父老,仍长期怀念他。

▲旧址寻访——无锡南门通扬桥(桥后左侧大树处为城中裕昌慎木號所在地)

  

  运河文化——水乡人家的文脉传承

  运河源源流淌,通达而广济天下,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文化基因。厚德行善,崇学重教以及淳朴的民风民俗在水乡人家浸润植根,运河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走进“河庄木行”旧址,可见塑雕门头砖刻门额“行道有福”四个大字,这是水乡人家代代相传的祖训格言。上善若水,行必有道。“河庄木行”为适应水乡舟楫修造和农舍盖筑百姓需求而创建开办,在经营过程中又处处显现以人为本崇德向善的理念,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只要对乡邻有利之事均乐而为之。

▲“河庄木行”砖刻门额“行道有福”

  “河庄木行”创办后服务民生造福乡梓,经营开明诚信,平时乐善好施,常为家境困苦的邻舍乡民接济木材和钱粮,为途经的船民解决水上生活的困难。木行沿河的廊棚,是乡民和过往行人休息纳凉、叙事聊天的公共场所和河道中行船靠岸歇息之处。木行主人热情和善好客,常备大缸茶水,供乡邻和过路来客消暑解渴。木行的驳岸凉棚是南乡进城的班船码头,“河庄木行”始终尽义务热心为乡民们服务,寄存保管物件,传递信息,与乡里乡亲水乳交融。夜深了,河庄木行沿河窗洞的灯光总是亮着,为夜行的过船保持一点光亮,透过凉棚照出廓影,便于行船识别航道。船民有困难之处木行也总是有求必应,几十年后仍有船民的后代远道寻来感谢木行当年对他们祖辈的帮助。由于木行的资历和声望,凡有公众事宜﹑家长里短乡邻们也都愿意到这里商议及寻求调解评判直至事情的圆满解决。凡是乡村公共活动需要,河庄木行总是热情地提供场所和所需物件给予支持并热心照应,如解放初的乡村文化班,农村合作社的集体养蚕室等都设在河庄木行里。行道有福,邻里情浓,河庄木行历代的善举得到乡人一致的赞誉和尊重。

  “河庄木行”热心于地方公益事业。它捐资修建宗祠、纂修宗谱,木行初见成效之时就开始致力于资助乡村文化教育。当时农村办学都是私塾,需有场所,请塾师,学生向塾师交纳束修(即学费)及轮流“供饭”。同治十四年(公元1875年)河庄祠堂修峻,杨晴桥即筹备在祠堂开办乡学。塾师由木行聘请,常年就膳于木行,一应开支费用由木行承担,学子束修(学费)皆收半费,穷困学子束修全免。河庄年轻人都于此读书识字,授以三字经、百家姓、幼学及论语、孟子等传统古文,稍年长学子兼学书法与珠算,祠堂里终日终年书声朗朗。学堂长期开办前后持续达三十八年之久,此期间,尽管木行主持人几代更迭,塾师变换,也曾有徽州木客人在此任教,然而河庄木行助学的传统代代相传,由木行资助的河庄学堂长期延续,直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无锡县立陶巷初级小学成立奉命并入。为便利孩童去陶巷上学和乡民到集镇的交通方便,雨天免受土烂路滑之苦,河庄木行第四任主持人杨渭卿又出资筑造了河庄至陶巷和周边街镇的石板乡路。河庄由于文化教育的开展,男人无文盲,人人能执笔写字,写信不求人,村风为之一新。半数人外出从事各业谋生而有别于他村,此为文化开发风气进步之表现。大运河促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影响久远。

  杨渭卿先生为河庄木行第四任主持人,他深知振业强国,必需知识和人才,他重于智力投资与培养,当年杨渭卿先生因四个儿子均培养上大学,二个女儿为人民教师而被大家称为“木行业的状元郎”,他子女的成长也都受到了运河的熏陶和影响,厚德重学尊师重教是水乡人家历代的传统。

▲杨渭卿先生子女在祖宅合影(1961年摄)。照片背景河道两岸均为河庄木行旧址

  杨渭卿先生长女杨瑞贞为无锡五六十年代全市闻名的全国劳动模范,曾二次上北京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被誉为教育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她的丈夫华志刚曾担任古运河大窑路小学的校长,在校内他积极配合地下党开展秘密活动,无锡解放前夕他连夜通宵达旦张贴欢迎解放军进城的标语,杨瑞贞也彻夜未眠,终于迎来了无锡解放。

  杨渭卿先生三子杨畅幼年时曾目睹日寇侵略给木行职工带来的苦难并跟随家人一起去许舍庵西山村逃难,他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从小萌生了长大后强国报国的志向。1953年杨畅从南门古运河畔高中毕业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交大毕业后主动要求去大西北国防单位工作,1965年由钱学森点名选调经中央专委周恩来总理批准奉调至北京走上航天寻梦之路,他承担和参与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载人航天、嫦娥探月等多项重要航天工程的研制和发射任务。1991年国家航空航天部授予杨畅“有突出贡献的航天老专家”荣誉称号。在回顾人生历程时他总是忆记起童年时的运河岁月。

  大运河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发掘和研究运河沿线历史遗存及积淀的深厚底蕴对于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河庄木行”历时百年,它从一个枝桠处展示了大运河对水乡民生和文化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河莊木行旧址”乡土保护建筑是珍贵的运河史迹载体。

  (来源/运河网)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