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北端 长江南岸
有一个迷人的小村庄
它的名字叫瞿巷村
夏日看向日葵花海
秋日里长江边捉螃蜞……
这里民风淳朴邻里和谐
构筑起了一副暖心宜居的农村新风貌
美丽村貌 定格“田园画”
如今走进瞿巷村,映入眼帘的就是宽敞靓丽的街道、干净整洁的村户,每家每户门前都种上了花卉;农民公园、日间照料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相继建成,不断丰富着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幅生态优美的“田园画”背后,是乡村治理的“精细化”。
梅李镇瞿巷村村民毛丽英说:“和以前比,现在的环境真的很好,通过不断地美化,屋前屋后非常干净。”
老脚本+民情日记 村里家底一手掌握
在瞿巷村,村党总支书记邵国平拿出了一幅“手绘图”,上面清楚地标明了村里每家每户责任田具体位置和面积等信息。
15年前,邵国平走马上任后用了整整一年半时间,摸清了这份家底。绘制过程中,他再三查阅档案,进行实地踏勘,并在村民一一签字认可后,做成了这样一份“老脚本”。
一份手绘“老脚本”、一沓“民情日记”成为了邵国平的标配。他经常拿着它们,走街串巷,体察民情。里面详细记录了每家每户家庭信息、宅基地使用、责任田承包信息等。
民情大数据 乡村治理“一盘棋”
从“老脚本”升级到民情大数据,瞿巷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激活了乡村治理的“一盘棋”。
全村为408户家庭建立个性化家庭档案,这份档案有86个细栏目,全面记录了每户家庭的成员个人信息、经济收入来源、宅基地使用情况等各类资料,并做到时时、事事更新完善。
从此以后,村干部化解矛盾纠纷、开展走访慰问都有了可靠的依据。
瞿巷村是“股权固化”的先行者。
2005年,瞿巷村便成立了社区股份合作社,经过27个大大小小的会议,推出了以“生不增、死不减”为原则的股权固化制度,实现了股权固化到户。
村民不仅成为发展红利的享受者,这些年来也没有出现过股权纠纷。全村农户发放股金从最初的每股800元增加到目前每股2000元,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800万元。
用老百姓的力量解决老百姓的事情
根据多年实践形成的这些村庄治理经验,瞿巷村总结出了“1+N”工作法,即“一个核心组织+N个村民组织、一部村规民约+N个村民自律约定、一次代表大会+N个议事会议、一本家庭档案+N个民情日记”。
在瞿巷村大到老村改造工程,小到建一间公厕,都要递交村民代表会举手表决,形成决议。
遇到村里的“疑难杂症”,还会通过“国平书记工作室”这样的专家门诊对症下药。
梅李镇瞿巷村党总支书记邵国平说:“农村工作没有公式的,但也不是一道解不开的难题。用老百姓的力量解决老百姓的事情,村民自治才是最佳途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集体“福利”
升级为文明“红利”
瞿巷村的百姓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生活条件好了
脸上笑容也多了
村民们的获得感 幸福感
不断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