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作为“市民体质提升计划”实施的重要一环,江苏30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十分重要。朱东喜就是其中一员,他说从事群众体育工作30年,就是想让体育走进了更多人群,让运动成为一种人们的生活习惯。系列报道“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奋斗者说”,下面是江苏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群众体育十大人物朱冬喜的讲述:
“大家好,我是爱健身的朱冬喜。霹雳舞、有氧健身操是上世纪8、90年代非常流行的舞蹈类型。当时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健身教练马华,大家每天都能在电视上,看到她的节目《天天跟我做,每天5分钟》,这对健美操的推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我,在那个年代也是一名健美操运动员。
在那个年代,练健美操的人少,男性更不多,这都是因为我对舞蹈和运动的热爱。我也和大多运动员一样,经历过伤病,记得有一年膝盖受伤,调理了很久,甚至一度认为自己就要告别这个项目了,最后我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并且在1997年我拿到了全国冠军。
而触发我继续留在健身行业的,是一个念头,就是要把健身方法和健身理念传递给身边的人,尤其是北京申奥成功,那个时候,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对运动有了兴趣,我在思考,作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如何让大家科学、高质量的健身,怎么样将全民健身的理念引导到更多的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排舞,这是一项能够舒缓身心压力、增强心肺功能、塑造优美形体、增强身体协调的舞蹈类健身运动。2007年受江苏省总工会选派,参加全国总工会组织的排舞培训,那时候起,我就被这项运动吸引了,学习回来后,在省总工会的支持下,迅速将排舞运动在全省职工群体广泛推广;作为将该项目引进江苏的第一人,我并没有停下推广的脚步,进社区、进校园,包括幼儿园,让孩子们接触有韵律的健身方式。
在行业内,排舞我们叫做阳光排舞,就要把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记得是2015年全国排舞联赛江苏站比赛,有一支来自特殊教育学校的听障学生的排舞队参加比赛,受这只队伍的触动,于是我又萌发了在特殊人群的排舞推广工作,经过这几年江苏省残联的大力支持和一批志愿者的共同努力,现在江苏残疾人排舞推广已经成为全国的模范,今年更是被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设为全国残疾人排舞模范省。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是跳操、排舞,运动方式越来越多样了,当下,“健身去哪儿”成为大家新的关注点,也是政府的着力点,“10分钟健身圈”在江苏已经成为现实。
目前,江苏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9平方米,居民体质合格率达92.3%,这一数字是我们当年想都不敢想的。而且,像我这样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全省注册人数已超过了30万人,他们分布在各个社区,让更多的人不仅爱健身而且会健身,用健康的体魄迈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王文欢 编辑/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