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知青精神薪火,谱写二次创业新篇

2020年08月25日 16:57:57 | 来源:新闻早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960年8月25号,镇江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开垦新民洲的决定,585名青年垦荒者跨江来到新民洲,开启了第一次创业。今天上午,京口区新民洲临港产业园举办庆祝江苏省国营共青团农场成立60周年活动,回顾垦荒岁月,感怀知青付出,激励新时代新民洲人在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上,朝着“港口特色镇、生态木业城”目标加速奔跑。

1.jpg

  庆祝活动中,播放了农场成立60周年纪念片《在新民洲上》。视频讲述了:1960年,500多名共青团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民洲,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凭着他们的双手,将一片芦苇荒地变成肥沃良田,用青春的热血开辟出国营共青团农场的动人故事。

2.jpg

  江苏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宋余庆看完视频感慨万千。他曾有三下新民洲的经历:第一次,1960年8月,当时只有一岁多的宋余庆随着父母来到新民洲,他的父母就是镇江第一批开垦新民洲的斗士。第二次,作为最后一批下放知青,他在1977年来到新民洲农场四中队四分队,亲历了知青们建设农场的艰苦奋斗。第三次,1981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新民洲农场职工医院,感受了农场职工投身改革开放的艰难时光。宋余庆说,下放到新民洲的第一年,他就获得了农场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在这里奋斗的日子锤炼了他百折不挠的精神。

  宋余庆:“我们在新民洲拦江筑大坝,得有好几公里,大家是一肩一肩地挑出来的,不像现在填个江很容易,一下子机械就做完了,那个时候是奋战了几十天啊,大冬天。女同志挑那个馒头,满满的两大筐,要几里地挑到工地上送给我们,经历了新民洲艰苦奋斗的这种精神,从那个时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jpg

4.jpg

  60年代的镇江知青在一片芦苇丛生、鼠蛇四处横行的千年荒滩上,斗天斗地,开垦了千亩良田的同时,还筑起了高高的防洪大堤,和一条条宽阔的马路;用扁担和畚箕挖出了一条条河,又经过十几年的辛勤打拼,建起了一个年轻小镇,成了新民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中心。今年83岁的顾成玉就是在1980年跟着丈夫来到新民洲,成了这里农场小学的校长。 

  顾成玉:“这次来我们到处去转转、看看,这个变化太大,开发以后看到成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港口,我们过去都不知道它还是个深水港。我讲永远这个知青精神应该是要发扬的,知青都是小青年,他们都在城里长大,没有干过农活,但是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住的是芦苇棚,真正叫流汗又流血,没有谁到你面前讲说苦死了。”

  六十年不忘初心,一甲子春华秋实。60年来,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新民洲从开垦初期到农垦时代,经历世纪更替,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临港经济时代。如今的新民洲,拥有10.5公里的长江岸线,新民洲港作为国家一类口岸,建成6个5万吨级泊位并全面对外开放,今年1-7月,新民洲港木材接卸量在全国同类木材单体港口中排名第一。在16.6平方公里的广阔腹地上,1098亩木业先进制造区一期、713亩初加工二期竣工在即,川雅木业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木业产业配套逐步完善,产业链向精深加工方向不断攀升。

5.jpg

  镇江新民洲临港产业园党工委书记张伟表示,当代新民洲人在前辈们的肩膀上奋力前行,“港口特色镇、生态木业城”正在逐步显现,新民洲已然成为京口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必将成为京口经济发展又一重要的增长极。

  张伟:“我们新时代的新民洲人一定要传承和发扬老一辈的知青精神,不忘初心、加压奋进、加速奔跑,聚焦木业精深加工,加快载体建设、加快项目招引 、加快产业集聚,朝着全国木业精深加工示范区的目标奋勇前进。”

  (来源:新闻早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