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漕运?|运河百问⑫

2020年08月24日 15:19:3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悠悠运河,碧波依旧;千年文脉,延绵不休。为了让广大网友更好地了解运河历史、感知运河文化,我苏网、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官网推出《运河百问》专栏,邀请专家全面系统地介绍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文化传承、文化认同和文化走出去等角度对运河沿线的文化符号进行细致梳理,用一个个有趣的知识点带领网友穿行大运河2500年的历史,步入一条精彩纷呈、摇曳多姿的线上运河文化长廊。

  第十二问  为什么会出现漕运?

  漕运是古代中国中央集权政治和小农经济结合的产物。全国性统治中心的确立、中央到地方官僚体系的形成、庞大军事体系以及全国性社会秩序的建立,促使王朝必须建立一个有序的、有保障的、以粮食为主体的物资供应体系。然而,以农立国的经济特性,使得统一的集权王朝在建立物资供应体系时,不得不面对广泛而分散的小农经济。这是漕运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动因。古代中国的国家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大多坐落在北方,而由于气候的变化,中国的经济中心自南北朝后(公元5世纪至6世纪末)逐渐由北方地区转向南方地区,因此在从5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一千多年中,中国都处于经济中心与政治军事中心分离的局面。为了紧密联系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与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运往北方,满足政治军事中心的需求,对于中国历代政府来说,开辟并维持一条纵贯南北的运输干线,就成为极具战略重要性的政治举措和统治需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古代中央政权大多选择内陆水运的方式,以大运河作为较为安全、快捷的运输通道,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不断修建维护运河河道、水工设施、运输储存设施,制定与之配套的相应管理体系,逐渐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政治与经济管理制度,专门负责调运国家战略物资,保证了通过大运河进行持续、畅通的运输。这种由国家政府组织和管理,利用水路(主要是大运河水运,偶尔也采用海运)调运专门物资(主要是粮食)到首都(或其他由国家政府指定的重要军事政治目的地)的专门运输体系被称作“漕运”。

  淮安漕运博物馆

  作者 姜师立:

  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期间,曾任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专职主任、牵头城市扬州市申遗办公室副主任,亲历了大运河申遗的过程。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专稿”,仅供运博会宣传使用,谢绝转载,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