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大汛”为何无“大灾”?——江苏防汛抗洪观察

2020年08月22日 14:08:49 | 来源:新华社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太湖水位超警戒一个多月、长江南京站超历史最高水位、淮河干流全线超警戒……入梅以来,受持续强降水和上游大量来水影响,江苏汛情严重,但却没有大的灾情。

  水网密布、江河湖海兼有的江苏,在“大汛”面前为何无“大灾”?

  稳固堤防,筑成“硬核”屏障

  苏州市金庭镇位于太湖之中的西山岛上,四面环水。防汛人员却信心十足。他们的底气源于兼具防洪功能的环岛公路。记者实地查看,这条2014年建的公路又高又宽,沥青路面非常坚实。

  同样底气十足的还有南京江北新区。长江北岸,一条全长5.6公里的滨江大道成为洪水难以逾越的防线。

  堤防是防洪的第一道屏障。“原来有些是土堤,抗冲击、抗渗透性能较差,管涌、滑坡等险情时有发生。”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说,近年来江苏加强堤防整治、加固、提升,已基本建成防洪挡潮、除涝、调水、灌溉、降渍的水利工程体系,淮河水系洪泽湖及下游保护区总体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

  环太湖大堤正在按百年一遇的标准进行改造。无锡小溪港枢纽项目负责人刘杰说,闸门改造后防渗、调水等防洪排涝功能将大大提高。

  “环太湖大堤无锡段全长91.26公里。”无锡市防汛办副主任陈光育说,贡湖湾段、马圩东大堤段等已按百年一遇标准改造完成,现在正在按同样标准进行剩余工程建设。

  内涝是城市防洪普遍难题。记者在无锡、苏州等地采访看到,这些地方均已建立被称为城市“大包围”的防洪系统,枢纽、水闸、泵站等十分完备。“一旦内涝,可立即启动向外排水。”无锡市水利局副局长金雪林说,无锡城市防洪已达200年一遇的标准。

  据江苏省水利厅介绍,目前江苏大部分城市中心城区的防洪体系已基本形成。

  智能调控,构建“技防”体系

  精细化降雨预报、城市内涝预报预警……在苏州市汛情预警及调度指挥系统的大屏幕上,全市汛情一目了然。这得益于苏州市打造的“智水苏州”系统,其防汛排涝子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汛情快速诊断、及时预警,需要实现精细化管理。”苏州市水利水务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副主任田晨说,这一系统包括防汛综合指挥、智能物资管理等诸多功能,为防汛全过程提供数据支撑。

  水文是防汛的“耳目”。江苏省水文局局长辛华荣说,通过完备的水文监测体系和预测预报平台,江苏已实现对洪水水位精准到5厘米的预测预警,为防汛判断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科技、智能化无处不在。长江之中的八卦洲跃进河出现管涌,南京消防救援人员利用水下机器人查看情况,4名潜水员下水运用水下成像装备,及时将视频图像传输给指挥部,在专家指导下成功处置险情。

  “北斗系统、遥感技术、无人机、大数据技术等在防灾减灾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国方教授认为,科学防汛,可极大地降低灾情危害。

  科学调度指挥同样重要。江苏省防指重点盯住水库和城市防洪等环节,突出超标防御。省气象局严密监测预报预警,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省水利厅组织编制了182个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和蓄滞洪区运用方案,实施精准调度。入梅以来,江苏太湖流域沿江闸站累计排水25.4亿立方米,最大日排水量达1.6亿立方米。

  常熟市通过对城区易涝点全面摸排,综合分析易涝点历年受淹程度和雨情因素,建立了“三色预警机制”,进行工程改造和物资就近储备,经受住强降雨的考验。

  齐心协力,增强城市“韧性”

  “大汛”面前无“大灾”,最终还是靠人。江苏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部署防汛抗灾工作,省市县各级主要负责同志深入防汛一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军民携手勠力同心,共同打响防汛抗灾攻坚战。

  苏州市在防汛一线建立了监测预警、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485个“行动支部”,筑起“红色堤坝”。地处长江和古运河交汇处的扬州瓜洲镇四里铺社区出现险情后,社区党总支书记臧卫民立刻带领10多名党员干部将早已备好的砂石包运至倒灌点,冒着大雨堵住出水口。

  上游水位不断增加,淮河流域防洪压力不断上升。“我们已经全面启动行洪。”盐城市阜宁县腰闸管理所所长汤可方说,“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不间断巡防,时刻关注上下游水位,及时做好险情排查。”

  充足的物资储备确保防汛无后顾之忧。江苏省应急管理厅介绍说,在原有价值近1亿元省级水利防汛物资储备基础上,又增储2000万元防汛物资、救灾物资和应急装备,随时调运到位。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广大干部职工坚守防汛保电第一线,先后投入380支抢险队伍,7688人次抢修人员,顶风冒雨守护群众光明。

  水利、气象、消防、交通……防汛战场上,江苏各部门、各行业各司其职,联合作战,城市“韧性”大大增强,城市之间也形成严密的防汛系统。防汛工作整体平稳可控、忙而不乱,群众生产生活秩序井然。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