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协作产业扶贫 托起贵州山区群众小康梦

2020年08月13日 20:11:2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伫立在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北郊的美女峰上眺望,目光所及处山峦叠翠、群峰耸立,发源于梵净山涧的印江河激荡在谷壑之间,蜿蜒横穿整个县城,朝乌江干流方向奔涌而去。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赋予了印江秀美绝伦的风光,令人恍惚间产生错觉,仿佛闯进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中。

  然而,没有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再美的景致也会失色。过去,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加上缺少产业支撑,印江的城市经济建设略显乏力,劳动力外流现象较为普遍,不少留守的困难群众寻觅不到合适的就业机会,无法摆脱贫困的束缚。

  如何让一方水土养得起一方人?在与印江结对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以来,苏州吴江瞄准当地发展痛点,因地制宜加强产业转移、劳务协作、职业培训、资金支持,通过持续输血、精准造血,帮助当地群众实现有岗可上、有业可创,端稳“金饭碗”阔步奔向脱贫路。

  推动产业落地转移 产业园带来优质就业岗位

  印江·吴江“两江”产业园是吴江帮扶印江加强产业建设、带动地方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目前已落户东部企业8家,另有5个项目正在培育洽谈。

  最近,位于产业园内的印江铁近科技有限公司门口竖起了一块招聘包装女工的公告牌,并清楚标明了员工待遇:综合月薪3000元以上,享有年终奖金、服务年资奖、优秀员工奖,每年度上调5%—10%底薪。

  据铜仁市人社局公布的统计信息显示,2019年,印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4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843元。可以说,印江铁近科技有限公司开出的薪酬福利在当地非常具有竞争力。

  2018年,为响应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有效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苏州铁近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设立印江铁近科技有限公司,主营轴承生产加工及轴承设备研发,成为第一家入驻“两江”产业园的吴江企业。

  走进企业的组装车间,穿戴绿色防尘服、防尘帽的工人们端坐在作业台前,聚精会神地组装着轴承零件。今年37岁的土家族女工严海燕是组装线上的一员,去年4月才入职的她曾在广东务工数年。“后来有了孩子就回来了,但这里就业机会少,一直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严海燕告诉记者,此前她在本地一家蔬菜配送企业上班,每月2000多元工资,由于不适应工作环境,她干了一段时间就辞职了。

  如今,能够在有空调的车间里做一名“蓝领”工人,每月到手近4000元工资,严海燕感到十分满足。前期经公司技术指导员近半年的实操指导,她已熟练掌握了轴承组装的要领,工作上游刃有余。“公司会不定期组织团队活动,生日发津贴、节日发礼物,在这儿上班特别有归属感。”说起福利待遇,严海燕满脸喜悦之情。

  同样有归属感的还有印江铁近科技有限公司部门负责人何振东。今年25岁的何振东毕业于贵州大学,两年前他选择回印江就业,恰逢新成立的印江铁近科技有限公司招聘大学生管理岗位,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

  “我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在本地挺难找到对口的就业岗位,很庆幸现在能有这样一个平台让我发挥所学。”何振东感慨,入职后自己学到了很多吴江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对个人成长有很大帮助。

  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

  美女峰下,峰回路转、草木葱茏,建在山腰的一间老木屋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太别一家的老屋。

  “走路下山起码要一个小时,很不方便。”回忆起过往的山居生活,李太别历历在目,“因为没钱翻建,一家6口人只能挤在30年前建的老房子里,面积只有五六十平方米,住得很糟心。”

  搬进山下的社区,80平方米的两居室拎包入住,享受近在咫尺的教育、医疗配套服务……这些李太别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全部变成了现实。

  近年来,吴江科学利用帮扶协作资金,重点协助印江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致力改善当地贫困群众的人居环境。李太别现在所居住的兴民社区是目前印江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于2018年10月建成,入住居民1900多户近9000人,配套建设有卫生院、“儿童之家”、“爱心托管班”、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能够满足居民的健康、教育、休闲需求。用李太别的话来形容:“住得很舒心。”

  尽管易地扶贫搬迁提升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居住条件,但如果不解决他们在新环境中的生计问题,依然无法真正实现脱贫。

  “关键要为贫困户提供合适的工作,实现就业脱贫。”印江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沈健民是吴江派驻的挂职干部,他介绍,这两年,吴江驻印江工作组紧紧抓住“就业脱贫”这个牛鼻子,在印江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贫困村大力打造扶贫车间,帮助贫困户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巨泰鞋厂东西部扶贫协作车间是面向兴民社区的扶贫车间,由吴江投资近百万元建成,由印江本土企业巨泰鞋业有限公司运营管理。车间内设施设备齐全,承接国内多个鞋类知名品牌的生产订单。目前,李太别就在这里工作。

  “以前我只能靠打打零工赚点钱,收入很不稳定,搬来这里以后每天下楼到车间做做工,一个月能拿2000多元。”李太别说,除了收入稳定,在扶贫车间上班还能照应到家里,深受大家的欢迎。

  目前,吴江已累计在印江打造了8个扶贫车间,涉及服装、制鞋、茶叶加工等领域,创造就业岗位600多个。

  职业培训授人以渔 为群众递上致富“敲门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7月29日晚7点,印江峨岭街道振兴路上的铜仁智能手职业培训学校里灯火通明,6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整齐地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讲师讲解电工理论知识。

  “我想学门技术,考个电工证,多赚些钱。”今年45岁的李贵强是这个培训班中的一员,只有初中文化的他,目前靠打零工维持一家四口的开支。李贵强希望通过培训学习能够成为一名电工,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来脱贫致富,改善家人的生活。

  拥有一技之长,就等于手握了就业的敲门砖。可是,过去印江缺乏专业的技能人才培训学校,缺少师资力量和管理团队来为贫困户开展集中性、常态化的技能培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今年4月,在吴江驻印江工作组的对接招引下,江苏文鼎企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组建铜仁智能手职业培训学校,填补了印江现代化技能培训载体的空白,为印江百姓提供创业、就业扶持。

  “为了不影响一些学员白天的正常工作,我们的培训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5点到晚上10点之间,开设的专业有工业机器人、焊工、电工、育婴、养老护理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培训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铜仁智能手职业培训学校文教项目负责人张晓丽告诉记者,依托文鼎集团丰富的劳务协作经验和资源,学校所有培训均采取企业定制委派方式,入校即入企。以上一期电工班为例,学员就业率达到90%左右,其中绝大多数学员实现本地就业。

  文鼎集团铜仁扶贫项目负责人陈蒙介绍,接下来,文鼎集团还计划与印江职校联合办学、共建专业,瞄准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为印江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助推产业发展。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郭奉铭 周成瑜 通讯员/孟祺瑶 编辑/国正)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