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他用一把“琴弓”刻出幸福的模样

2020年08月12日 14:29:16 | 来源:看苏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只要一个刨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今年40岁的琴弓工匠郑丰便可以在自己小小的工作室里坐上一天“冷板凳”。如此反复,磨砺着手艺,守着流年23载。

  木屑刨落的沙沙声、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刚做好的琴弓拉出来的“伊拉乌拉”声……便足以雕刻出郑丰所有的幸福模样

  一天刨200块木头

  他说坐得了“冷板凳” 才能守得住好日子

  走过热闹繁华的老城小巷,穿过相城石桥村的青石板街,郑丰的工作室,恰似一座隐匿在市井中的小院,遗世而独立。

  走近了,“伊拉乌拉”的琴音从小院传出,时不时地还传来几声男声女声的“混搭”。

  敲开陈年斑驳的木门,穿着T恤,系着围兜,约莫40岁开外的中年男子掀起帘子,“来啦,快进来,试试我新做的琴弓”,这便是逢人就自来熟的郑丰,他说,自己的这种性格,也让他在琴弓制作上“闯”出了一片天地,得到很多朋友的关照。

  “媳妇儿,快去泡茶”,一旁正在给琴弓上马尾的女子莞尔一笑,起身张罗起来。

  “做琴弓,一定要会拉琴”,郑丰略显傲娇地说,“我是苏州唯一一个会拉琴的琴弓匠。我做的每一把琴弓,好与不好都要自己拉几首曲子,拨、顿、点、颤,反复试炼过,才能最终定案。

  说话间,一曲悠扬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便在这个不到20平的小屋里缭绕开来。

  “没人教,都是自己琢磨的。”从17岁进到渭塘的琴弓制作厂,到8年前自己出来创业,郑丰觉得,坐得了冷板凳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刚学的时候肯定苦”,郑丰说,“起早贪黑,一天刨上200块木头都是家常便饭,手上起泡,甚至磨出血都得忍着”,瞅了一眼工作台上,满满当当地摆放着的木板、刨、锯、凿等物件,郑丰说,“这些家当已经跟了我23年了,有感情了,现在很多都买不到了。”       

  郑丰原先所在的琴弓制作厂,是渭塘第一家琴弓制作厂。

  “我师父也非常有名气,他几乎把所有的手艺都传给了我,觉得我禀赋还不错,一直教导我吃得苦中苦,这是手艺人的坚持。”其实,同期跟郑丰一起学艺的同乡还有很多,“只不过太苦了,他们大都中途就放弃了。

  为了琢磨琴弓的制造工艺,郑丰多次前往上海,买回德国、法国制造的琴弓仔细研究,“那个年代交通不方便,坐的是绿皮火车,扛着制作好的琴弓给外贸进出口商,一天下来浑身湿透。”郑丰回忆说。

  以“精细”的禀赋 成就每一件艺术品

  琴弓虽小,制作工艺却非常讲究,选料、粗加工、造型、装配、打磨、上漆……从原木到成品要经过100多道严格的工序。制作一把琴弓,要花费10天至半个月的时间。

  “我把它当艺术品,自然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细到家”,别看郑丰性格大大咧咧,可是一坐上“冷板凳”研究起来,谁跟他搭讪他都不带搭理,“他们都说我是个怪人”郑丰自嘲道。

  一把琴弓主要是由两种木材构成,弓杆和弓梢常常由巴西红木的厚木板加工得到,琴弓靠手尾端的长方形零件被称作“Frosch”,连接马毛和弓杆,亦能调较马毛的松紧度,它多以黑檀木制作,中心的小圆形一般用牡蛎壳。至于弓杆上被称作“Griff”的把手部分,包括一个金属线、丝或鲸须制成的圈和皮革或蛇皮制的拇指垫,而琴弓的尖梢一般用象牙,靠手的旋钮可以是银一类的金属。

  琴弓原料中,巴西苏木、红木最好,也很珍贵,所以切割就特别讲究。

  郑丰解释,如果一不小心挖掉一点儿,就再也无法弥补——这些细节虽然常人肉眼难以识别,但在郑丰眼中,这样的琴弓就是不完美的。

  重量、弧度和平衡点也是考验一把琴弓好坏与否的重要因素。

  “像这种用来起平衡作用的丝线,每支琴弓的误差不能超过3克。”郑丰说。除了考究的工艺,琴弓在制作的过程中还易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郑丰的工作室常年保持恒温恒湿的状态,温度保持在25、26摄氏度,空气湿度保持在55%—60%,“湿度太高,琴弓在制作过程中容易变形,上的漆也容易脱落。”郑丰说。

  如今,郑丰的工作室每年制作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贝司等各种琴弓近千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近50万元。 

  “有车有房,一双儿女,事业也小有所成”,用郑丰自己的话来说,“很知足了,就是还有一个小心愿,希望这项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平日里,左邻右舍来问一些琴弓的修复和制作问题,郑丰总是“知无不言”,他还通过抖音拍下自己制作的步骤,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将渭塘这门古老的制作艺术传播出去。

  (来源:看苏州 编辑/汪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