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段记忆,都有一个密码。对于55岁的市民董尚辉来说,他的“记忆密码”藏在碾过岁月的6个车轮里,是“永久”,是“长征”,亦是“凤凰”。
8月10日,在宿迁经开区鸿意上城小区,记者见到了董尚辉,近一米九的身高让他在人群中特别显眼。随着他打开了那一本本证件,唤醒了我们对上世纪80年代的更多回忆,时光恍若倒流。
董尚辉展示自行车执照、车牌
1980年冬,董尚辉成了宿迁县食品公司一名员工,在肉联厂工作。“我父亲当时也在宿迁县食品公司上班,离家近一点,我工作的地方离家有30多公里远。父亲看我每天凌晨就起来,有些心疼,于是把他的自行车送给了我,节省我上班路上的时间。”董尚辉说,他永远不会忘记那辆自行车,因为它的名字叫“永久”。
每天凌晨4点,董尚辉骑车约1个半小时到达肉联厂。之后的7年里,在无数个清冷的星空下,董尚辉的自行车疾驰在乡野县道。那“嘎嘎”的链条声和天边闪烁的繁星像在对话,似乎在一起哼唱“年少不须臾”。
在那个年代,自行车还是稀缺物品,这辆自行车不仅让董尚辉方便上班挣钱,还让他成了当时的“弄潮儿”,更为重要的是,给他留下了很多特别的回忆。
“1984年,村里有个人要去相亲,他向我借自行车。”董尚辉说,那时候,很多人是不舍得借车的。但是董尚辉想,如果他的自行车能给别人带去帮助,那就是一件好了,他果断借给那个人。之后,他得知那个人相亲成功了。不久之后,那对新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崭新自行车。
“我是全村同龄人里第一个会骑自行车的,另外,我个子比较高、长得也壮实,遇到不好的路况,我脚一着地,车子就稳当了。”董尚辉说,他会骑车那年才12岁,骑车技术非常好。也正是因为如此,董尚辉经常被别人请去帮忙,几年时间里,帮别人带过十几个新娘。
“当时带新娘有个习俗,在车把中间扎一个大红花,后座上绑一块红布,到新娘家后,车子要从大门口倒进院子里。”董尚辉说,新娘从坐上自行车那一刻起,一直到婆家,脚都不可以着地的。
那时,很多路不好走,尤其是下雨后,这对董尚辉的考验很大。“碰到难走的路,我就下来推着车子走,每次上下车时,因为后座上有新娘,所以要特别注意前后平衡,以防车子翘起来。”董尚辉虽然看上去大大咧咧,但是心很细致,从没有让大家失望。
《营业(服务)员守则》里的“六好职工”(左页)
记忆里,董尚辉不仅用自行车接过新娘,还送过生病的邻居去医院,空闲时,也会载着妻子四处游玩。一辆自行车,承载了董尚辉太多青春的时光。
1987年,董尚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二辆自行车。那个时候,他已经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业务能手,经常去上海、南京、常州等地办理业务。
“政治思想好、执行政策完成任务好、团结互助服务态度好、爱护公共财物好、业务技术好、经常学习好。”采访中,当看到一本《营业(服务)员守则》时,董尚辉几乎没经过思考,就说出了内页中的“六好职工”标准。那段岁月里,无论董尚辉走到哪里,口袋里都放着这本红皮的《营业(服务)员守则》,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名合格的员工。
时至今日,虽然早已不从事食品工作,但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仍时常翻阅这本守则——文明经商《三字经》、“五讲四美”、“七条守则”等,他读过无数遍,也依然会想起一段段偷偷溜走的光阴,记住那些守则、记住那份初心。
1990年后,道路上的车子种类多了起来,而董尚辉依然对自行车情有独钟,他又为自己添置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款式更时尚。一辆又一辆自行车,诉说着董尚辉的美好生活、幸福日子。
时光在走,岁月不留,匆匆而来,渐渐远去。如今,那些曾经陪伴着董尚辉走南闯北的自行车,也早已退出他的生活。
“搬了几次家,倒腾了好几次,车子虽然都不在了,但是车牌照我是保存下来了,一直带在身边,舍不得丢了。”董尚辉拿起两本自行车执照和车牌,脸上满是欣慰。
除了自行车执照和车牌,记者还看到了他悉心珍藏的其他物件:布票、絮棉票、工作证、检验员合格证、工会会员证……每个物件都有“生命”“,讲述”着一个个动人故事。
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像董尚辉一样,他们把一些旧物件、小物品珍藏起来。保存这些,就仿佛留住了那一段段流逝的时光。毕竟,人生短暂,往事值得回味。
(来源:宿迁网 编辑/徐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