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州市八里镇敬老院中多了一个白色的“小宠儿”,圆圆的底座,细长的身子,乍一看不知为何物,但在扬州大学几位学生的耐心讲解和演示下,老人们个个笑得合不拢嘴:“这个好啊,希望这种产品能够尽快生产出来,这样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出行问题啦。”原来,这正是一款不会倒的拐杖的3D模型。
每天5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实地采访近100名老人、8次推翻设计构想、20多天确定产品结构……一个多月来,这支来自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的“守护夕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回奔走在家乡各大社区及敬老院,埋头苦干在研究工作室,只希望早日能将手中的设计蓝图变成现实,让更多老人出行更加安全,用科技照亮每一段“夕阳”路。
“设计这款拐杖的灵感来自于我爷爷,因为常年患有腰部和膝关节疾病,他每次出行都要拄个拐杖,在家时经常听到他抱怨拐杖掉到地上时捡起来太费劲,”团队负责人于飞向记者介绍:“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当前市场上的拐杖大都存在这个缺点,加之国内技术在这一方面尚未成熟,大部分拐杖与地面接触点的防滑性能低,倒地时并不能自动站立,不少老年人在弯腰捡拐杖时容易旧病复发,导致扭伤甚至摔倒,于是我们便想能不能设计出一款不会倒的拐杖。”
前期调研中,团队分为4个小组,每天一大早便走街串巷,了解使用拐杖老人们的感受和意见,下午整理并查阅相关资料,每晚8点准时开始的线上集中讨论是雷打不动的惯例。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团队成员们就市面上现有的不倒拐杖和伸缩拐杖进行结构、选材和性能方面的对比分析,不断对方案进行修改,设想、推翻、再设想……最终才确定使用目前的“不倒结构”。成员汪俊豪笑着对记者说:“这段时间每天都是不停地调研、构思、讨论、画图啊,有时候吃饭睡觉都还想着拐杖,整个团队都很辛苦,熬夜是家常便饭,但是一想到以后老人们能使用到我们亲手设计的拐杖,大家就又特别地有斗志,感觉再辛苦也值得!”
记者了解到,在设计建模的过程中,成员们针对现有拐杖的缺点,着重提高的是拐杖的灵活性和轻便度。经过综合分析后,他们最终决定选取抗拉伸能力强的碳管为特色材料,并通过改变底座的大小来减轻拐杖的重量,从而达到质优量轻的效果。同时,他们将机械原理和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利用独特的伸缩结构,实现拐杖在倾倒时自动缩短并站立,无需老人弯腰捡起,有效避免扭伤或者摔倒,当老人需要时,只需拉长拐杖至锁死,即可再次使用。
近日,“守护夕阳”团队已经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了不会倒的拐杖的模型。“最难的就是底座部分的打印,因为它在整个拐杖中起支撑作用,对自身稳固性的要求极高。我们通过反复测量和计算,才能准确把握打印的精度。”于飞说,仅仅是打印一个模型,这个过程就花费了整整三天的时间。
“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守护。‘守护夕阳’团队运用专业所学,让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遍及到每个老人身上,这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担当,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大学生能够用专业知识创新服务社会,投身强国伟业。”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党委副书记虞强说。据了解,目前这款拐杖已经进入实物制作的环节。团队计划将生产出的第一批拐杖捐赠给当地有需求的老人,并表示若产品能够批量上市,将把所得收益全部用于社会助老公益事业。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明玉花 通讯员/司徒晓琳 张慧芳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