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从0到1的原创能力” 专访新晋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曹进德|我苏特稿

2020年08月04日 13:45:5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特稿(记者/李森颖)

  近日,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数学学院院长曹进德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荣获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发展贡献奖。点击此处查看此前报道

  消息一经发布,获得学界、业界和广大网友的关注。今天,我苏特稿记者采访了曹进德教授,一起来看看曹教授的“科研观”。

荣誉和成绩,

只是一个新起点。

  对于这次的荣誉,曹教授显得淡定而低调,在正式接受采访前,他曾数次通过短信婉拒我苏特稿记者的采访邀请。这并不是曹教授第一次当选国际科研学术机构的外籍院士,他曾于2015年当选IEEE Fellow,2016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19年当选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面对殊荣,他一贯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数学学院院长 曹进德

  能够获得全球不同科研学术机构的认可,曹进德虽然心里感到高兴且欣慰,但他始终强调荣誉和成绩只是一个新起点。此次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让他及其所在科研团队能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合作贡献一份力量,也为国内科研人员参与国际科研合作提供更多机会。

  目前,曹进德及其科研团队已经正式向国家申报了两个基于量子神经元网络和量子控制为研究主体的中俄国际合作项目。如果项目顺利通过申报,国内科研人员将获得更多与俄罗斯科研学术机构合作发展的机会。

搞科研,

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学者及科研人员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改革开放为中国科研人员带来的机遇,它让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更多“走出去”受教育的机会,也有了更多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也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科研发展的“窗口”。

  在曹进德看来,除了政策环境带来的契机外,这些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科研人员用勤奋刻苦换来的。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正是因为中国学者一以贯之地坚守着“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优秀品质,才能让中国科技成果如拂去尘土的明珠,在世人面前绽放璀璨的光芒。

  面对中国当前的科技成就,一贯谦逊低调的曹教授不无担忧地对记者说:“与世界领先国家相比,中国科研技术水平依然显得薄弱,因此在成绩面前,我们应该要始终保持清醒和不断学习的状态,用更多更高层面的知识提升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国培育‘从0到1’的原创能力,突破‘卡脖子’的科研瓶颈问题。”

人才培育,

夯实基础是前提,学会思考是关键。

  曹教授在东南大学担任研究生导师已走过二十多个春秋,他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专业型人才。在他培养的70余位研究生中,有三十多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德国洪堡基金,多人入选万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国家优青、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和省杰出青年。 许多毕业生如今已成为学界和业界领军人。

  2018年,曹进德荣获“江苏省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称号,在培养科研人才方面,曹教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接受我苏特稿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曹教授数次提到:“要想做好科研,除了‘底子要扎实’以外,还需要我们营造一个潜心研究、甘于奉献、不怕‘坐冷板凳’的科研环境,减少社会功利心态对科研人员造成的不良影响。”

  目前,世界科技格局和科技竞争机制的变化为科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机会日益增多的当下,科研人员需要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以弥补中国科研领域的薄弱之处,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在采访过程中,曹教授语带欣慰地告诉记者,在今年1月,国家教育部印发相关文件,在部分高校推行“强基计划”,选拔综合素质优秀或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等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研究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国家安全等科研领域,为国家科技发展储备人才。

  “带”研究生的过程中,曹教授非常重视对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思辨意识的培养,他认为“不迷信权威,勤于思考,善于提问,敢于质疑,能从平凡之中捕捉到不平凡”是“搞科研”不可或缺的关键素质。

  在定期举行的学术讨论班上,曹进德每次都会对学生们的科研现状进行点评,并给予科研方向上的指导和建议。与此同时,曹教授鼓励讨论班里的学生针对科研课题及科研攻坚难点进行讨论,大胆对老师及同学提出质疑,以培养学生勤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曹教授谈到对未来中国科研领域发展的期待,他语带憧憬地告诉记者,他期待科学家、数学家、工程师及产业界人士能够合作共同攻关科研技术难题,推动产学研结合向更高更远方向发展,推动中国科技领域原创能力的提升。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