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引起了广泛关注。2019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长江江苏段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将长江江苏段水生生物保护工作,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
2020年7月22日,我省发布了长江干流江苏段水域禁捕通告,将各入江河流口上溯一公里的区域也纳入禁捕范围,再次扩大了禁捕退捕范围。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唐晟凯认为,可以说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对长江禁捕的重视程度、推进力度与财政投入均前所未有。其实,禁捕退捕并不是江苏独有的挽救方式:
“世界采取的方式都差不多,都是采用禁止措施,恢复资源。对于我们省来讲,如果说对这些所谓的一些干流支流也不进行管理控制的话,你光考虑一个主航道或者是一个主长江的话,可能就只能起到一般的作用。有的鱼类它是喜欢有水草或者是有隐蔽物的地方。那么长江干流里边这些隐蔽物就很少,它自然就会到比如说岔河里面去,那些地方都是它的一个很理想的繁琐的场所。”
唐晟凯介绍,长江鲥鱼已经灭绝了,刀鱼已经是人工繁殖的,我们长江目前的资源已经是非常枯竭的,市场上的鱼,9成以上都是人工养殖的。 10年禁捕,对鱼类的市场供应影响不大,但对调整水产结构意义重大:“因为我们养殖规模也大了,养殖水平也高,产量也高。在我们整个市场来讲的话,无关紧要,但是长江野生的资源对我们生态系统来讲,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
那么禁捕以后,渔民们能得到什么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长江水产资源几近枯竭,江苏段的捕捞量只占全省水产的百分之几,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姚兴国认为,占比急剧缩小,说明这几年渔民的日子并不好过。禁捕退捕,从行业方面说是调整水产结构,增强水产软实力。但是从渔民自身方面说,就是为了让渔民过上高质量生活:
“禁捕以后,可以打破传统渔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避免资源越补越少,生态越补越糟,而渔民却越补越穷的这样一个恶性的循环。从长期来看,是可以帮助他们走出这种经济上的困境,加速我们整个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这样一个目标。”
姚国兴认为,禁渔十年,让长江休养生息,此举事关全省水产结构调整、水产资源保护、水资源高质量发展大局,这场硬仗必须要打赢。必须要以禁捕、退捕的“硬举措”来提升江苏未来水产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
“我觉得全面禁捕是可以实现长江渔业转型升级的是一个必要的举措。这种全面禁捕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渔业生产方式,保护或甚至可以不断的改善天然的渔业组织资源,实现长江渔业的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促进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孙茂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