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其中不少都是来自少数民族。在南通市海安滨海新区双龙村,就有21户少数民族家庭,过去,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省份、不同民族,经济收入与海安本地村民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双龙村坚持“个人小康不是全面小康,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村干部包干到每一户少数民族家庭,实行挂图作战,不脱贫不罢休。
村分工干部到少数民族家庭走访
在海安滨海新区双龙村党总支部书记赵华的案头,常年放着一张少数民族村民基本情况统计表,这个位于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村庄,住着21户少数民族家庭,多年来,赵华一直牵挂着这些少数民族村民的生活。
赵华对全村21户少数民族家庭的年收入、收入来源等情况基本是了如指掌。面对不少少数民族家庭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和创业项目问题,村里实行村干部包干到每一户家庭,不定期地到他们家里去了解情况,不脱贫誓不罢休。
村支书赵华与龚丽华在羊绒衫店交谈
蒙古族姑娘龚丽华2001年中专毕业,实习时遇到了想要托付一生的双龙青年,便决定从千里之外的内蒙古嫁到了双龙村。都说江苏是鱼米之乡,生活条件优越,然而最初嫁过来时,家中的条件并不富裕。在赵华的牵线下,龚丽华到了村里一家服装染整公司上班,后来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和孩子,她不得不辞职,家里又少了一部分经济来源。在村里的协助下,龚丽华选择了创业道路,在镇上开了一家服装店,专营老家内蒙古特色羊绒衣,由于品质好价格优,产品逐渐受到消费者青睐,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她家不仅建起了小别墅,还安排村里的其他少数民族妇女在店里帮忙打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在赵华的带领下,双龙村大搞全民创业,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全村拥有近10家渔网企业,红阳渔网和华瑞网具还走出国门。该村妇女有70%以上从事渔网织造。村里便主动和渔网企业对接,为少数民族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如今21户少数民族家庭全部实现脱贫,其中家庭年人均收入超5万元的有3户,超4万元的有5户,超3万元的有5户。
村分工干部到侗族妇女向静家中走访
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的差异等原因,一些少数民族村民不能适应当地习俗,偶有家庭矛盾。双龙村党委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同胞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关爱、帮扶少数民族妇女,通过微信开导、上门协调,当好他们的娘家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全国两会上与少数民族代表委员共商脱贫致富大计,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关心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攻坚事业。双龙村因地制宜,为少数民族家庭脱贫找路子,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也从细微处真正做到了,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家庭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