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推动了南通城市的近代化发展

2020年07月28日 22:47:59 | 来源:金陵之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南通城市夜景   摄影:冰歌

  南通,简称“通”,古称通州,别称静海、崇州、崇川,东抵黄海、南濒长江,是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  ” 。

  南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建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创办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第一所纺织高等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台等“多个第一”,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近代南通,以张謇为代表的先贤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在南通开展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伟大实践。20多年的时间,南通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封建小邑一跃而为著名的工商业城市。

   “实业救国”和大生企业系统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陷于深重的危机,主权渐丧失、利源遭掠夺,民生日益窘迫。一些社会精英在考察分析西方工业文明成果、寻求救国路径时产生了“实业救国”思想。(所谓“实业”是对现代产业意义上的各种“生利之业”。)南通的张謇是近代“实业救国”思想的代表人物。

  张謇

  张謇是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实业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在海门的农民家庭,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于1894年高中状元。这一年清王朝经历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马关条约》的签订。在巨大的民族屈辱激发下,张謇形成了“实业救国”思想。

  张謇认为传统的“农本”思想无力扭转中国的贫弱现实,而当时流行的“商务立国”思想也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他看到西方列强商业繁荣背后的机器大工业的坚强基础,富民强国的根本动力在于发展现代大工业。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工业化发展战略——“棉铁主义”。“棉铁主义”就是发展棉、铁两业,“推广棉地、纺织厂”及“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

  张謇又看到,纺织工业是欧美国家工业化前期积累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先导工业”,而且也是与中国民生最为关切的产业。同时,通海平原盛产优质棉花,因此张謇进一步提出了优先发展棉纺织业的主张,叫“棉尤宜先”。1895年底,张謇在南通开始创办大生纱厂,把其实业救国理想付诸实践。

  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正是因为与本地棉业、土布业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由此开工后营业顺利、利润丰厚。需要强调的是,不同于一般经济发展规律,南通传统手工业不仅没有在机器工业冲击下破产,两者产生了强大的“联进效应”,它们的共同繁荣使南通的地方经济迅速崛起。这是一种典型的、成功的“内生型”发展方式,(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南通的产业发展是建立在“内需”的基础上)为南通近代化的顺利开启起到决定性作用。

  中国的工业化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发展新式工业所需的资金一直是困扰近代企业家们的难题,而股份制是一种最有利于汇集社会资金的企业制度。从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开始,张謇以其状元的号召力来吸引社会资金集股办厂,开始了股份制的实践。此后,张謇兴办的企业均运用了这种新型的企业形式,并把这种制度移植到农垦、盐业、渔业等传统产业中。

  近代盐业生产

  大生纱厂建成获利后,张謇谋求产业的横向拓展。先后办成四个纱厂,成为1920年代全国最大的民营纺织企业系统。

  为了实现棉产等资源的综合利用、节约企业运营生产成本,加快资金周转,张謇积极谋求纺织业向上、下游产业的延伸。1901年为建立大生纱厂原料基地,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启了苏北沿海垦殖业。并进一步发展食品、机械、电力、水利、交通及通讯、金融、商贸、仓储等企业,逐步构建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在南通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南通共建成37家企业,在淮南沿海拥有相关的盐垦公司20家,形成产业门类齐全、资本额达2483万两白银的大生资本集团。

  南通俱乐部,已毁

    “教育救国”和西方科学技术传播

  除了“实业救国”,张謇实践的另一条救国道路是“教育救国”。张謇认为教育对富民强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但中国传统教育已不能救中国危局,国家教育政策必须改革创新。学习西方,除了直接引进西方生产技术,教育是根本途径。

  张謇曾多次建议清廷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发展新型基础教育,对于张謇的建议,官员们心有疑虑,不敢推行。于是张謇开始在南通实施他的教育计划。

  通州师范学校

  本着“立学校则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思路, 1902年,张謇在通洲城东南筹建通州师范学校。同年,如皋绅士沙元炳创办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中国最早的中等师范学校)。1904年,张謇主持设立“通州五属学务处”,作为推广新式教育的办事机构,规划各地的初等和高等小学。南通由此开始向近代教育体制的转变。在张謇、范当世、沙元炳、孙宝书、孙儆等绅士的倡导下,至1926年,南通县已建有初级小学329所,在校学生1.92万人;完全小学计21所,在校学生4013人。中学有通海五属公立中学、私立竞化初级中学、公立初级中学、私立敬孺中学等,还有开设在南通甲种商业学校、县立女子师范、私立通州师范的初中部。

  张謇与杜威等人的合影 

  张謇认为“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在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张謇在通州师范学校先后附设测绘科、农科、土木工科、蚕科,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亦会陆续发展农业学校、商业学校,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等;此外法政讲习所,巡警教所,国文专修科,形成职业教育体系。到1926年,南通地区先后创办的各类职业学校(专修科)共有三十余所。这些职业学校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水平,也促进了南通地区实业的发展。

  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南通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1912年,创办了南通纺织染传习所,次年定名“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这是全国第一所纺织专业高等学校;1912年创办医学专门学校,后将纺校、医校与甲等农业学校合为南通大学(南通学院)。此外还设有南通盲哑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形成了一个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特种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

  印书局 

   “地方自治”与近代城市建设

  中国传统政治结构是有着中央集权和乡土自治的两层,晚清中央朝廷威信的下降和统治力的衰落,乡绅在乡土社会权力结构中发挥了更大作用。在南通,张謇就是这样的乡绅。面对西方列强入侵及社会的贫困破败,张謇把士大夫的乡土责任和“图存救亡”国家使命相结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以发展实业教育为主、全方位开展社会建设的“地方自治”方案,作为解决社会危机、实现国家富强的基层路径。

  剧场

  在二十世纪初期,南通已建立一批新形态的自治组织,如农会、总商会、教育会、水利会、警卫团等,并且超越政府掌控了社会管理的实权,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地方治理结构。这是一个以张謇为首的精英治理体制,它可以有效地排除外来政治势力的侵扰和内部的纷争,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社会管理权力,迅速集中起南通有限的社会资源,开展了大规模建设和发展的行动,使南通在短期内实现了一次快速崛起。

  南通的“地方自治”源于近代工业的发展。但并不局限于经济的发展,而是着眼于经济的发展、社会事业的推进和民生环境的改良。张謇把南通的自治事业概括为实业、教育、公益慈善三个方面,全面谋划、系统推进区域发展的进程。

  南通博物苑

  例如在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南通建立了由近400所各类学校组成教育体系,而印书局、博物苑、图书馆、更俗剧场、气象台等科教文化设施也构成了社会教育体系,兴办育婴堂、养老院、医院等慈善事业,初步构筑了社会保障体系;除了交通、水利、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外,还建立体育场、公园、苗圃,致力于人居环境的改善。而较完整的城市规划和西式街道、矗立的大楼,各类报刊、会展,艺体讲习活动,近代南通不断增添着现代文明气息。许多当年来到南通的名人、记者留下过无数赞美之语。

  本期节目嘉宾还将为您讲述南通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南通的古代经济形态,以及由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谈及南通所处地理位置的历史影响。点击音频,嘉宾赵明远为您分析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贯通意义。

  本期嘉宾:江苏省地方志学会理事、南通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南通大学张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赵明远

  

  移动收听:我苏网、荔枝新闻“随身听”、喜马拉雅“江苏新闻广播”、蜻蜓FM“江苏新闻广播”

  特别鸣谢: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和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姜琦 编辑/许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