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三任“第一书记”接力栽“金丸” 红红火火就是小康

2020年07月23日 14:08:4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经过5年驻村帮扶,瑾下浜村的枇杷园进入收获季节,村民脱贫致富希望逐渐成为现实。与此同时,村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蕤破极冬悬蜡蒂,果收初夏摘金丸。”初夏时节,成熟的枇杷悄然褪去“青裳”换上“金衫”,饱满圆润、金灿诱人,古人誉之“金丸”。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桃源镇瑾下浜村而言,满园的枇杷,如今成为了村民眼中承载脱贫希望的致富“金丸”。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瑾下浜村华盛大道旁的枇杷园,只见几位村民正手持剪子,娴熟地将枝上的成熟果实一一采下,并一篮接一篮地送往分拣处,交由其他村民精心挑选、包装。

  晒伤的不要、被鸟啄过的不要,只有个大饱满、品质好的枇杷才能被装入印有“瑾下浜枇杷”字样的包装盒对外出售。瑾下浜村现任“第一书记”李俊自豪地说:“我们村里的枇杷品质上已经可与东山枇杷相媲美了,虽然整体产量还不算高,但质量绝对牢牢把关,要把品牌好好打响。”

  “每箱装5斤枇杷,现在卖25元一斤,很多周边居民专门跑过来买,还有一些单位集体订购。”园内的一间小屋里,村会计倪玉萍仔细记录着出售的箱数、价格等信息,她笑着告诉记者,今年开采第一天就卖出了1000多斤枇杷。

  枇杷不愁卖,要归功于品质好。瑾下浜村党总支书记吴明华介绍,村里种植的都是从东山引入的优质白玉枇杷,去年才开始批量挂果,果实重量一般在30到35克之间,有的大果能达到40克以上,并且糖度保持在13度左右,一口下去清甜多汁,令人回味。“多亏了村里三任‘第一书记’,他们找来项目、技术,我们才能种出这么好的枇杷,村里的枇杷产业也有了盼头。”

  谁能想到,眼前这个风景宜人的现代化果园,4年前还是一片低洼废地。

  时间倒回到2015年,为尽快实现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转化,提升全面小康水平,苏州市级和各区(市)开始从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选派干部到集体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瑾下浜村首任“第一书记”高冬平便是在这时驻派进村。

  初到瑾下浜村,高冬平着实有些惊讶,村里一无资产、二无资金、三无资源,村级年收入仅有98万元,而开支却达到108万元。面对瑾下浜村的“三无”窘境,高冬平很着急:“必须找到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

  高冬平来自原苏州市农委,曾担任过林业站站长的他发现,瑾下浜村拥有大片苗木基地,但大多种植着经济效益不高的香樟树,于是便决定在瑾下浜村示范种植附加值更高的枇杷,带动当地苗木结构调整。

  “枇杷喜欢湿润的环境,从生长环境来说,瑾下浜村不比东山、西山差。”在桃源镇政府的支持下,高冬平带领村里人将一块30亩低洼废地实施回填,解决了枇杷园的用地问题。同时,他还多次上门与吴中区农业部门和东山镇政府对接,一番“化缘”下,不仅枇杷园苗种费用问题得到了解决,还获得了果树技术推广部门、东山镇农服中心的技术支持。

  2016年3月11日,高冬平和村里的干部群众一起热火朝天挥锨铲土,将来自东山的1000多株优质白玉枇杷苗植入示范园,点燃了瑾下浜村发展枇杷产业的希望之火。

  提升配套蓄力观光农业

  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去一步步摸索、一点点尝试。

  “高书记开了一个好头,我们绝不能半途而废。”2018年,来自原吴江区农委的杨学华接过“接力棒”,成为了瑾下浜村第二任“第一书记”。在他看来,高冬平为村子发展枇杷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自己有责任让枇杷园变得更具示范效应。

  杨学华接任时,瑾下浜村枇杷园已初具雏形,农田场地平整、排水沟渠开挖工作均已完成,1000多株枇杷苗长势良好,但园内景观绿化、管理用房以及生产道路等配套项目尚未建设,园子西侧沿路绿化环境也不理想,远远望去与普通的农家果园并无差异。

  “当下,观光农业消费日益增长,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较为热衷。”杨学华认为,可以对枇杷园整体环境进行改造提升,发展观光采摘项目,以提高枇杷产业附加值,但考虑村里无力承担全部支出,他便开始四处找路子想办法。

  幸运的是,经过多方咨询杨学华发现,枇杷园的景观绿化提升工程符合苏州市级财政农村绿化项目的立项要求。于是,他与村里一班人仔细讨论、谋划,最终形成了一份完善的申报材料,并顺利通过了项目申报。

  数月之后,随着景观绿化提升工程的竣工,瑾下浜村枇杷园焕然一新。由于当时枇杷尚未批量挂果,杨学华没能在任期里看到游人前来观光采摘的场景,但他的付出在此之后慢慢显现出成效:今年枇杷上市后,周边不少居民被园内的优美环境所吸引,特地来到村里体验了一把枇杷采摘的乐趣。

  “铁牛”入园解放村民双手

  去年10月28日,一场爱心赠机仪式在瑾下浜村枇杷园举行,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将一批总价值15万元的农业机械设备赠予瑾下浜村,帮助枇杷园实现机械化生产,推动产业扶贫。

  粉碎机、果树电动修剪机、履带自走式植保机、微耕机……看着一件件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围观的村民们啧啧称奇,心里更是对现任“第一书记”李俊充满了感激。在枇杷园工作的村民俞通海兴奋地说:“这些设备都很实用,以后整地、除草不用再弯腰屈背啦。”

  2019年,来自苏州市农业农村局的李俊被派驻到瑾下浜村担任“第一书记”,对于前两任“第一书记”打造示范园发展枇杷产业的思路,他表示全力支持,并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继续深耕。

  初到枇杷园考察时,李俊便发现整地、施肥、除草、植保等田园管理工作几乎全靠人力和畜力,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特别是先进适用的新型农业机械十分缺乏,村民的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李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第一时间将枇杷园的情况上报给了市农业农村局,并牵线搭桥为村里申报了苏州市农机“两大工程”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不仅解决了机械化设备的来源问题,还替村里争取到了免费的技术培训服务。

  为了进一步提升枇杷园的效益,李俊还提出了“林下经济”模式,在枇杷树之间的空隙下栽种枇杷小苗,提高土地利用率。他告诉记者,一年生的枇杷小苗每株成本20元,2年后长成三年苗可以卖到每株80元左右,利润空间非常大。“我们正计划把边上腾退出的20亩地也种上枇杷,到时候长成的小苗既可以出售,也可以用于扩大枇杷园规模,还可以分给村民们去种植。”

  正如枇杷园的一步步华丽蜕变,近年来,在“第一书记”的帮扶下,瑾下浜村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笔笔帮扶资金用在刀刃上,不仅提升了村庄的基础设施配套和人居环境,还通过有效投资增强了经济“造血”能力,原本入不敷出的“贫困村”如今“手里有股份、兜里有资金、田里有果园”,村级年收入早已突破200万元。“到今年年底,我们村的村级收入有望达到250万元,把‘薄弱村’的帽子彻底摘下。”李俊说。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郭奉铭 周成瑜 通讯员/孟祺瑶 编辑/沈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