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潮涌风浪高,海安点燃科技“引擎”强动力

2020年07月20日 11:45:3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14年,海安“撬开”全国各地专家、教授、学者的大门,借力“创新创业在海安”主题活动,集聚创新智慧,播撒创新种子。如今,从企业到园区,从车间到实验室,海安到处可见创新的足迹,闪耀着创新的火种。7月18日,在海安第七届“双创”主题活动,记者现场感受到海安“创业风潮涌,创新扬新帆”的浓厚氛围。

  10亿元换来1500个优质项目,海安“双创”答卷金光闪闪

  作为“创新创业在海安”主题活动的传统“节目”,开幕式前的科技成果及人才展示,总是最吸引人眼球。今年,蚕桑副产物资源综合利用、可生物降解环保塑料、电梯故障预警系统等新成果都令人眼前一亮。据统计,今年的“成果秀”共展示科技成果38个,其中实物展示25个、图文展示13个,这些都是海安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研发的最新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展示

  3年前,中机锻压江苏股份有限公司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和北京机电研究所合作研发了海洋风电的基础施工装备——海上液压打桩锤,这一技术不仅是国内首创,更是打破了国外德国、荷兰对这个领域的垄断。公司总经理张长龙激动地说,因为这个项目,公司实现了从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向海洋工程装备转变的过程,而这一技术也在今年获得了江苏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海安市科技局副局长任镇介绍,“双新创业在海安”活动对海安经济发展影响非常大,从2014年第一届创新创业在海安活动开展,今年进入了第七个年头,据统计,海安和高校院所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累计达到1500项,合作经费达到10个亿,也就是说,10个亿的产学研经费从企业流向高校院所,1500个高质的成果转换项目从高校院所的智库,流向企业的生产车间。海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方阵,成为仅有的9个全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之一。

海安市科技局副局长任镇

  可以说,科技引擎助力了海安的经济增长。近年来,海安纺织丝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十大产业集群,在院士、行业领军人才等组成的创新创业团队引领下,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去年,全市应税销售超10亿元企业21家,超20亿元企业9家,超50亿元企业7家,百亿元企业2家。连续8年南通市综合考核名列第一。今年4月份,全省2019年度高质量发展红榜揭晓,海安成为南通唯一被表彰县(市、区),进位13个位次。

  真金白银加政策优惠,让全国“英才”落户海安大地

  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在第七届“双创”主题活动上表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展现了求贤若渴的姿态。

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

  近年来,备受有项目,有团队,有抱负的有志青年关注的“海陵英才”计划已经成为海安全面释放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能的“金钥匙”之一。今年,“海陵英才”计划发布了“升级版”,实施“海陵名家”“海陵名师”“海陵名医”工程,向一线高技能人才、实用性人才倾斜,向建筑人才、外经外贸人才等行业人才倾斜,进一步放大“海陵英才”计划政策效应。

  南通弘帆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翔是海安人,在同济大学毕业后,他所在的团队接触到了INSAR遥感监测技术,这一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卫星发射雷达波到达地面后形成反射,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的这个手段,对整个城市的风险预警、安全管控提供技术支持。 

南通弘帆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翔

  虽然对项目的前景十分看好,但最为一个初创企业,办公场所、启动资金都是门槛。王翔表示,他非常希望将好的项目带回家乡海安,在这一过程中,他幸运地成为了“海陵英才”计划的受益者。“政府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办公场地,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解决我们遇到的最实际问题。”王翔说。

  不仅有政策支持,海安还不断捧出真金白银。记者了解到,“海陵英才政策40条”既紧盯院士等顶尖人才和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也注重普通高校毕业生和乡土人才、技能人才,涵盖人才创新创业初始期、发展期和成长期各个阶段的启动资金、创业场地、银行贴息、税收返还、上市奖励等多项支持。

  近几年来,海安已先后引进国家级人才78人、高层次人才2813人,6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54人入选省“双创计划”、147人入选省“333”与南通市“226”人才培养工程,入选数量均居南通第一。海安建成“长三角海归创新创业海安基地”,被评为“江苏省人才工作先进地区”,人才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省前五,长江以北第一。

  危机中觅生机,科技支撑助力“六稳”“六保”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给全球公共卫生造成巨大挑战,也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不过,危和机总是相生并存的,全球科技创新却正进入空前活跃期,新发现、新发明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浪潮风起云涌。

  顾国标表示,海安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推动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向纵深发展,努力打造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地区、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标杆城市,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此背景下,海安海安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抗疫情稳发展和支持企业发展政策,先后制定了《关于支持企业抗疫情稳发展的若干措施意见》、《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揽子惠企政策措施,这些措施涵盖工业、外贸、服务业、建筑业等各领域,在财政金融、减轻企业运行负担、保障职工稳岗就业、优化提升政务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市财政专门设立规模达1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企业应急纾困。

  除此之外,海安市科技局还打出了“组合拳”,会同金融监管局、财政局,对“苏科贷”业务实施财政贴息,“苏科贷Ⅰ”按照同期基准利率的40%进行补贴,单个企业不超过5万元;“苏科贷Ⅱ”按照贷款利率的20%进行补贴,单个企业不超过10万元。

  付出总有收获,在今年的“创新创业在海安”活动现场签约引进原创性成果项目10个、人才项目和平台合作项目10个、高科技投资项目10个。

  上海交大的地铁用抗震哈芬槽全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是其中之一。抗震哈芬槽适用于地铁施工,以往,国内的哈芬槽几乎都采用国外进口,但这一项目的成果落地打破了国外垄断。“我们通过自主研发抗震哈芬槽,来实现这个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并通过这个项目建立自己的独有的产线,然后实现自动化生产,以保证产品的品质。”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刘超说,“这个项目的生产线将于9月份落成,届时,第一件国产抗震哈芬槽将在海安诞生。”

  (来源:江苏广电南通中心站/陈志斌 龚丹 姜晨光  编辑/俞思琼)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