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靓丽名片

2020年07月19日 10:07:47 | 来源:群众杂志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李洁

  大运河江苏段是江苏珍贵的文化名片,她犹如一条光彩照人的翡翠项链,链接起江苏南北各市的文化瑰宝,让分布在江苏大地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融入水韵江苏的文化版图;大运河在全国是一条线,在江苏是一张网,大运河及其支线运河支撑起江苏13城市共进取,共繁荣的发展愿景。2020年是大运河申遗六周年,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顶层设计、遗产保护、文化研究、河道治理、文旅融合、区域发展等多个方面多点发力、系统推进,力争建成全国样板段、示范段。

顶层设计——擘画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宏伟蓝图

  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江苏做到了四个第一推出全国第一部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地方性法规。20191129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为大运河流域其他省市立法工作提供了江苏样本成立和发行全国首个大运河主题基金和债券。201914日成立全国首个大运河产业发展基金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今年512日发行全国首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聚焦重点领域、扶持优质项目,为江苏发力大运河文旅项目建设、IP内容开发、文旅消费服务等领域提供金融支撑。组建全国第一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官方研究机构。2018426日,江苏省委宣传部依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放眼国际学术前沿,打造专业从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综合研究的国家新型重点高端智库。成立全国第一个非营利性国际组织。2009年,成立了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致力于推动世界运河城市加强交流,共享经验、互利合作,会员城市现已达92个。WCCO每年举办世界性的运河城市交流活动,已经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展示成就、交流经验的品牌活动,蜚声海内外。

多方发力——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弘扬

  为更好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创新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江苏引领和创新实体保护工作,拓展文化遗产利用路径。分类推进,结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行分区保护。江苏坚持保护优先,严格划定保护范围,严控开发强度,对大运河江苏段的漕运文化、水工文化、人居文化、工商文化历史遗存做了详细完整的梳理。不遗余力地投资大运河历史遗存的保护性修复。20188月,淮安的中国漕运城、板闸遗址公园开工建设,这项总投资28.7亿元的工程是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价值弘扬的典范;宿迁对乾隆皇帝五次驻跸的龙王庙行宫运河遗址建筑彩画斑驳脱落问题进行缜密的保护修复,如今已恢复了历史原貌。在非遗保护方面,重视梳理记录和保存,推动文字、技艺和人才传承。多维展示,展现遗产活力和价值。201954日,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大运河非遗展向观众展示了来自大运河沿线城市的104项非遗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江苏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担负着为全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探路的重要使命。位于扬州三湾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具有重大示范意义的项目,今年10月以一只巨船为形象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主体建筑即将拔地而起,20217月将迎接八方游人。研究先行,弘扬遗产文化价值。江苏已经启动实施运河文脉整理研究工程。今年,江苏即将启动《大运河故事》丛书出版工程,计划2021年推出首批丛书,到2025年完成全系列近百本书的编纂出版工作。江苏文艺工作者也创作了一系列大运河主题的作品,2014年创排的歌剧《运之河》将在今年从舞台搬上银幕,同名4K歌剧电影即将开拍。

水岸鎏金——治污与修复结合形塑最美生态

  运河之美既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来自于其优美的生态环境。大运河及其两岸生态空间管控、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不仅是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措施,更是改善运河两岸民生的重要任务。空间优化,提升大运河颜值。按照江苏的规划要求,大运河江苏段主河道两岸各1000米范围内优化滨河生态空间,严控新增非公益性建设用地,将主河道两岸2000米范围内划定为核心监控区,关停环保不达标的化工企业。生态空间优化大大提升了运河颜值,以苏州吴江区为例,2018年投入约7亿元保护运河生态,整顿和关停落后产能企业144家,累计淘汰喷水织机5.1万余台,清理重点河湖违停船只1000多条,取缔非法码头174个,让枕河而居的百姓能够走近运河、亲近运河,身临其境感受运河之美。铁腕治污,重现大运河绿水清波。通过深入实施263专项计划、严格管控污染排放,2018年江苏优三类水质断面的比例达到了76%,已经消除劣五类断面水质。在消除船舶污染方面,大运河徐州段在长约181公里的水道中,放置了7条船舶污染物回收船,沿岸建有6座船舶污染物中转站,船舶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水域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生态修复,带来大运河勃勃生机。江苏对大运河沿线自然保护地、重要水源地等实施一区一策生态保护与提升工程,重点开展洪泽湖退圩还湖、白马湖东湖区水域地达标整治等多项工程,明确到2021年,恢复洪泽湖湖区自由水面50平方公里以上,完成湿地修复10平方公里。淮安的白马湖目前正在实施7大类36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清退养殖水面14.16万亩,实施湖岸生态修复保护约50公里,水环境日渐趋好,呈现出怡人的生态美景。

魅力无穷——文旅融合打造令人心驰神往的旅游圣地

  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座,漕运、水工、盐业、邮驿、工商文化等别具一格,酝酿出诗画江南、水韵江苏的文旅特色。大运河的文化遗产资源已经成为江苏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发展的珍贵宝藏。扬州市沿河街68号的扬州486非遗集聚区集聚了扬州非遗中最具代表性的20多个项目,在热播电视剧《延禧攻略》中引发观众兴趣的宫廷绒花制作工艺发源地之一就在扬州。90后的非遗传承人征珊珊借助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扩大绒花技艺的影响力,激发更多人对这一精巧技艺的关注,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她的团队又创新开发出礼帽、扇面等多种绒花技艺产品,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越来越多。大运河江苏段孕育滋养了两岸一大批承载商业文明的老字号。2018127日,以中国大运河和中华老字号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江苏)老字号博览会在南京开幕。作为运河边的老字号,苏州的雷允上药业集团保持基业长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在传承中发展,不断在产品技术和研发思路上推陈出新,稳步提升江苏老字号中药品牌的商业价值。

生生不息——优化提升河道水系功能价值

  大运河江苏段水量丰沛,通航条件良好,至今仍然是一条繁荣之河、活力之河。绿色航运是大运河江苏段生机与富足之本。江苏重视大运河航运中心地位,突出绿色智慧两大优势,通过促进航道扩能升级、创新现代航运管理模式、发展多式联运等着力打造京杭大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2018年,大运河江苏段货运量约为4.8亿吨,约占运河全线货运量的80%,占江苏内河航道货运量的60%,是莱茵河货运量的2倍多,沿线港口全社会吞吐量约为2亿吨,占运河全线的70%以上。在航运智慧用电方面,江苏率先实现内河水上服务区岸电系统互联互通联网运行,船员手机扫码支付即可用电。

造福于民——统筹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江苏段大运河流域通过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强节点城镇的支撑作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衔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现战略区域间相互借力,共同推进。以城乡融合为抓手建设运河美好家园。通过大项目激发核心城市带动辐射功能,在苏州、扬州、淮安、徐州四大运河区域核心城市建设大型博物馆,举办国际会议会展、体育赛事等高品位文化活动,提升区域性文化交流;通过优化整合大运河沿线自然风貌景观资源,建设特色田园乡村;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展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宜居美好家园。大运河江苏段从不同层面拥抱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一是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区域文化交流、生态共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品牌互动;二是融入一带一路整体布局,发挥运河沿线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与东亚、东南亚、欧洲等区域的经贸合作;三是协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目标,强调运河与长江生态环境的协同共治;四是策应长三角一体化目标,在文化政策和产业政策方面互惠互享,构建一体化产业体系;五是与淮河经济带衔接,重点保障南水北调东线水质,提升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展望未来——融合创新展现新生活力

  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是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一条不折不扣的人民的运河,让新时代的大运河更好融入当代、服务于民、造福于民是大运河江苏段建设不容推卸的责任。一是坚持融合发展,将大运河文化内涵融入文旅产业,高标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拓宽大运河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门类,设计研发充分利用大运河这一超级IP的文化新型业态产品;将大运河文化融入沿运区域城市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景观打造中展现大运河活力之美;将大运河文化融入沿运区域乡村振兴,打造运河特色的田园乡村,通过优化村镇基础设施、水岸环境、公共服务,整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运河特色乡村旅游。二是坚持创新发展,推动大运河文化遗存保护方面的技术创新,在数字化技术、水下文物遗产保护技术、文物修复材料与技术应用等领域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大运河文化传承弘扬方式创新,利用新媒体、新平台、新场馆、新活动吸引更多民众对大运河文化的关注和热爱;开发大运河活化利用的新模式,拓展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艺术、体育、旅游、农业、教育相结合的多元路径,加强与国内沿运区域、国际运河组织在遗产活化利用方面的合作创新。

  (作者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