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熟悉的盐城曾是这样的

2020年07月17日 06:17:26 | 来源:盐城新闻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导读】每一座城,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记忆。建筑是城市用石头做的语言,是这座城市独有的密码,今天透过摄影者徐行的镜头,让我们对其进行解码,让你知道,原来你熟悉的盐城曾是这样的。

  每一座城,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记忆。建筑是城市用石头做的语言,是这座城市独有的密码,今天透过摄影者徐行的镜头,让我们对其进行解码,让你知道,原来你熟悉的盐城曾是这样的。

  攒尖顶,顶端为尖,上有宝顶,无正脊,其他脊的数量随建筑墙平面边数各有不同,如圆攒尖、四角攒尖等。徐行/摄

  扇面顶建筑,屋顶呈现扇面形状,前后檐都是弧形,且弧线前短后长,后檐大于前檐,一般都是中小型建筑。徐行/摄

  盐城与其他城市相比,建市的历史不够久远,但是文化底蕴却是深厚的。尤其是一些有年代感的建筑,虽然深藏在寻常的巷陌中,住的是普通人家,但仍然能留住我们的记忆和城市的根基。

  晚清民居(位于原育红巷内)——青砖地、雕刻精美的木头门、精致的门锁,屋顶覆盖小青瓦,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徐行/摄

  原育红巷内传统民居的心形门锁,有外形、有喻义、有工艺。徐行/摄

  原马桥巷的“拐弯抹角”——主要是过去巷道内马车、板车较多,为便于通行,工匠们会在房屋拐角处作施工处理,成语“拐弯抹角”就是指这个。徐行/摄

  徐行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积累了很多关于盐城古建筑资料。早先没有专业设备,用卡片机拍摄,期间硬盘损坏,损失了不少图片。再去拍摄时很多旧景却已不在。如果要做资料收集,需要翻阅一些史料书籍,结合图片整理文字。往往一个地方需要去很多次,才能发现留存的细节。有些历史建筑的拍摄,从瓦片到内部结构,从平视到俯视,要做系统性记录。

  盐城小洋楼,由美国传教士所建(位于新街西北角)——西式的多面坡顶,中式的简瓦。徐行/摄

  建新巷清代瓦当。徐行/摄

  建新巷清代瓦当。徐行/摄

  从现在遗存的一些建筑可以判断,盐城过去的古建筑风格应该是丰富多元的,主要以徽派、江南为主。图像中的屋顶、墙壁、楼梯、门窗等素材,有的已经破损,有的已被拆除。但这些影像折射出建设者们曾经生存、生活、生命的真实意义。老巷、瓦当、青砖和马头墙,它们是模糊的、抽象的、灵动的。它们是书法的狂草、舞蹈的飞旋、音符的跳跃,它们是时间和生命。

  徽派马头墙风格与时代感强烈的红星相结合的建筑,位于北闸大桥南侧。徐行/摄

  清代福禄寿墙花,代表福禄寿喜。徐行/摄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一座城市不变的是品格,是文脉。我们找回城市的记忆,是因为即使远离了那个年代,仍然还能感觉其赋予我们的力量。

  卷棚顶,无正脊,因其正脊处是弧线形的曲面而得名,原盐城新街、八十间有几处卷棚顶古建。徐行/摄

  古建筑小知识

  马头墙是赣、徽派建筑中比较常见的,盐城市区仅存一处马头墙,位于新街(盐城商业大厦后)。马头墙,过去主要是防火用,因为古代建筑多以木质为主,是易燃的,再加上过去民居多是聚族而居,密度大,一旦有一家出现走水现象,就会危及整个建筑群。而高高的马头墙,可以隔断火源,同时也有一定的寓意,比如马到成功、一马当先等。

  早期盐城的马头墙没用水泥,是用糯米砂浆混合物替代,优点是不易整体坍塌,这是前人的智慧所在。

  王莽时期流行一种“四神瓦当”,即在瓦当上面绘烧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形象,用以表示东、西、南、北;东晋后期,开始出现表面黑色磨光的板瓦,檐头板瓦一端开始加厚,并压印纹饰,成为后世“滴水瓦”的发端。到唐代,“滴水瓦”已普遍应用。早期“滴水瓦”与瓦身的夹角一般为直角,晚期则增加至一百度以上,以利流水外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显示了我国古代瓦当在装饰性和实用性结合上所达到的水平。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