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课|阿木爷爷凭什么走红国外?来了解一下榫卯技术

2020年07月15日 10:48:1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63岁的阿木爷爷,能用一块儿木板做出鲁班凳、将军案、会动的小猪佩奇……他凭借精湛的木头工艺在国外走红,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榫卯(sǔn mǎo)技术。在钢筋水泥密布的现代生活中,榫卯似乎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可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用处和回味无穷的理念,跟着课代表来看看吧!

  什么是榫卯?榫卯是木与木相连接的一种结构形式,一般把凸出部分叫做“榫”,也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做“卯”,也称为“榫眼”、“卯眼”,无需一颗铁钉,凹凸部分便可实现连接。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构成方式,是中国传统木作工艺的精髓。榫卯工艺的创造与发展,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榫卯的历史如同汉字一样,源远流长,自成体系。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原始居民建筑中,便运用了多种形制的榫卯结构。经过历代人的沿袭和创新,榫卯结构成为了中国传统木作工艺的核心。从建筑到家具,无不凝练着巧夺天工的榫卯工艺。

  建筑抗震的“功臣”

  中国古典建筑大木作各构件的连接都用榫卯,而说到中国的古建筑研究,不得不提1930年成立的营造学社。此前,中国的传统建筑,素来被国际上质疑缺乏专业而严谨的设计,且中国对古建筑的考察研究颇为贫乏。1930年,朱启铃投资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与刘敦帧、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共同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与研究史料相结合,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国传统建筑田野调查,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四人,长途跋涉之后终于亲眼见到了五台山一座千年古刹这座庄严而典雅的佛光寺兴建于唐朝,已在山野丛林中矗立了千余年,梁柱间的榫卯结构却依然紧密相扣。

  五台山佛光寺庙的榫卯结构 

  作为我国古建筑群的典型代表,榫卯的精巧运用在故宫更是清晰可见。也许你听说过“斗拱”二字,故宫古建筑的斗拱用于柱顶、额枋、屋檐及构架间起着重要的承重连接作用。实际上,斗栱就是靠榫卯结构将一组小木构件相互叠压组合而成的一类构件。故宫古建筑所用的榫卯节点类型丰富,主要有燕尾榫、馒头榫、箍头榫、透榫、半榫等。

  故宫彩色斗拱

  传统木制古建筑为什么少不了榫卯?除了以框架结构为主的木结构建造体系外,榫卯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抗震的关键。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由榫卯连接,这在结构上称为软性连接,而建筑学教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先生则将其形象地喻为人体的骨骼关节当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榫卯能在一定程度中伸缩和扭转,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传承百年的“诀窍”

  传统家具通常用竖直的几根木头支撑,再盖上横面的“顶”,简洁而稳健,是不是正像一个小房子呢?没错,中国传统家具在造型语言细部结构等方面都与传统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榫卯结构先在建筑中出,后来逐渐运用于家具结构

  具受力时,木制构件通过榫卯传力,将板面受到的力均衡地分配给家具其它部件,使得家具保持稳定、结实。一套家具经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洗礼依然能稳固如初。中国古代家具结构自形成至宋代愈加成熟,至明代形成了兼具实用和美观的完整家具结构体系,成为中国传统家具的典范。明式家具多以方材用料,形成的四方结构体稳定性不足,因此运用牙头、角牙、泥托等构件加固,这些构件正是运用榫卯连接,胶粘辅助牢固

  别看家具比不上建筑的宏大,家具中的榫卯结构,可是较建筑更为精细和复杂。著名的建筑家、明式家具研究学者杨耀先生于1948年《明式家具的艺术》对明式家具的榫卯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并绘有详图。主要有格角榫、综角榫、通榫、半榫、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燕尾榫走马楔、盖头楔等17种。有人甚至总结出30余种常见的榫卯结构,可见,榫卯的运用绝不只是“凹凸相合”四个字那么容易。

  几种常见的榫卯

  浑然天成的和谐之美

  榫卯结构与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不以追求外形上的精美和满足使用者感官上的愉悦为主,而是以科学实用为第一原则,通过力的传递和构件间的相互连接与约束,实现建筑的稳固和家具的经久耐用。

  早在先秦之时,墨子就提出了功力主义原则,强调产品的实用性,主张“先质而后文”,也就是所谓的“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在他看来,科学实用是美的基础,即“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为之拙。”——一件物品如果不利于人的使用,那它在根本上就只能成为“拙物”。榫卯结构的创造和发展,首要目的无疑是满足连接、稳定的实用功能。但简约而质朴的榫卯结构也不乏独特的美感——流畅,舒适,内敛而不张扬。这种美感来自于其隐藏的理念。

  改造自然的天人合一观点,集中体现在榫卯之中。取之于木,造之于木,不加任何外物的辅助和修饰。以明式家具为代表的榫卯结构结合处精巧严密,人工痕迹至淡,浑然天成。榫卯结构正是“天工”与“人工”浑然一体的效果,它顺应自然物性,遵循自然规律,又正视人的需求,将自然物性与人的巧思和匠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榫与卯的结合来看,还蕴含了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念,通过榫卯的连接和相互制衡,达到平衡稳定的状态。

  自原始时代起,榫卯技术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将质朴和精巧融合。今天,榫卯技术仍被运用于现代家具制造之中,但对于这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仍需要更多的努力。

  我苏特稿 实习生/谢雨欣

  内容参考:

  罗艺晴.浅谈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

  关锦锦,吴智慧.中国明式家具的结构美学与文化意象。

  赵鸿铁,张锡成,薛建阳,隋,张风亮.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概念设计思想。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