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正是项目建设的“黄金期”。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万达回转机械、大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项目建设现场,数十台大型机械忙碌不停,运土车往来穿梭。火热的项目建设背后,是优质的营商环境不断“发力”。
为了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徐州铜山区从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细节,简政放权做“除法”、监督管理做“加法”,优化服务做“乘法”,奏响了营商环境“交响曲”,唱出了惠企助企“好声音”。
创新机制,项目落地有“速度”
铜山区行政审批局全力打造全能综合审批窗口,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再提速。通过优化整合部门窗口和办事流程,铜山区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各部门和水、电、气、暖、通信等服务窗口由自行受理向“一窗受理”转变,设置综合服务窗口,统一收件、受理、出件、咨询,运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为申请人提供线下线上深度融合的综合服务。
通过一系列的科学谋划,铜山实现了“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审批服务流程全面优化,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审批时限大幅缩减,服务效率不断提升,有效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给企业带来了诸多实质性的便利。企业不再重复提交材料、重复排队、重复审核,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可减少重复提交材料25件,审批时间进一步压缩30%,极大节省了建设单位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助推中小企业发展
针对企业融资需求及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铜山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实地走访区内中小微企业,梳理整合银行、保险机构特色金融产品,编制成《铜山区应对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金融服务手册》,并制作了电子手册通过铜山发布进行宣传推广,帮助企业及时有效全面地获取金融产品信息,打破银企间信息壁垒。
通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实地走访、搭建常态化对接平台等形式,为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搭建信息互通和精准服务的高效平台,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效。联系相关金融机构30余家,推动80余家企业成功对接,其中38家企业获得审批意向贷款12.1亿元,已实际放款29家,约8.6亿元。
全员包挂“作战图”,项目建设“加速度”
保项目就是保园区发展生命线,这一点在铜山经济开发区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了推动徐钢三期项目迅速开展,铜山经开区制定全员包挂制度,包挂清单上征地拆迁、矛盾化解、手续办理、治安维稳等各方面都有指定负责人。在全过程、全流程“保姆式”服务过程中,铜山经开区采取“拉练工作法”和“分工负责制”,挂出“作战图”,列出“时间表”,压实责任,各项工作实施项目化推进。虽受疫情影响,但徐钢三期项目现在每天有2000多名工人奋战在工地上,三班倒施工。目前,已经把因疫情耽误的进度抢了回来,今年11月有望正式投产运营。
(来源:铜山发布、无线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