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精准扶贫,不让一户一人掉队

2020年07月14日 00:42:10 | 来源:盐城新闻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导读】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对于盐城而言,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

  “每天早上4点多就要起来喂鸡、放鸡,然后烧早饭,送孩子上学。虽然很辛苦,但是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在亲戚的帮衬下,靠自己的汗水,实现了脱贫,去年家里年收入达3万多元。”7月9日,在响水县运河镇四套村,村民王洪燕告诉记者,现在大儿子上大三,每年可以领5000元教育补助,小儿子上小学三年 级,每年也有教育补助。

  2015年,丈夫因车祸去世,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全部压到了王洪燕的身上。“2016年,政府将我纳入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2017年又给我送了10头扶贫猪苗,当年出栏就赚了1万多元。”她说,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没用。2017年底又开始养鸡,每天起早贪黑,从买饲料、喂养,到卖活鸡、鸡蛋,都是靠自己,有时给鸡打疫苗,一忙就是一夜。

王洪燕正准备喂鸡。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亚洲/摄

  脱贫不脱钩。“今年养鸡行情稍微差一点,鸡蛋不好销售。存栏3000多只鸡,每天就要吃300多斤玉米、豆饼和麦麸。扶贫干部走访了解后,多次帮我销售鸡蛋,都是零售价。”谈到以后的生活,王洪燕很有信心,有党的好政策,加上每天辛勤劳作,她感觉很踏实。

  王洪燕只是盐城市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众多受益者之一。“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部署要求,坚持精准扶贫、聚力扶贫、创新扶贫、阳光扶贫“四位一体”的盐城模式,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始终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大力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户一人掉队。截至2019年底,全市18.36万户、41.85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10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

  党建引领 聚力脱贫攻坚

  新型农村社区整洁干净,文化广场、公园错落有致,绿树掩映……7月9日,记者来到滨海县八巨镇前案村,美丽乡村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通电,过去出门全是泥巴路,现在水泥路浇到家门口,还有镇村公交。而且,瓦房换新房。”说起这些年的变化,今年73岁的前案村村民石文从感慨良多,“现在我住的是四儿子新房子,我自己原来的三间瓦房已经拆了,没多久也要分房子了。”

滨海县前案村苗木基地。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亚洲/摄

  “现在不交医保也能享受医保待遇,村里还给我安排了保洁员这个公益岗位,每个月有500多元收入,家中十几亩土地都流转出去了,每年收入近1万元。”石文从老人说,“以前村里太穷,直到朱书记过来,一干就是10年,给我们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变化。”

  石文从老人提到的朱书记就是前案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朱洪辉。2010年,在苏南打拼已小有成就的朱洪辉,看到村里落后的面貌,主动放弃苏南的生意,毅然决定回家乡当一名村干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回到村里,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通过土地整理、耕地复量、土地流转,盘活了村里的土地;建家庭农场、苗木基地,千方百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利用扶贫资金新上光伏发电项目,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就业。经过几年努力,村里不仅还清了债务,每年还能有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其中,整合村级资金和省委帮扶工作队资金504.8万元,利用村里公共建筑、群众房屋屋顶,建成总装机容量550KW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去年仅这个项目就为村集体带来20多万元收入。

  从过去名副其实的“穷壳村”,到如今国家级森林村庄、省级文明村、生态示范村、水美乡村,10年来,前案村在朱洪辉的带领下,甩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走出了一条“穷壳村”的逆袭之路。“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00元,村集体收入52.7万元,89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村委会主任朱立国介绍。

滨海县前案村在公共建筑、群众房屋屋顶,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亚洲/摄

  党建工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推动力,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有力保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摆上首要位置,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扶贫责任,坚决贯彻“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的要求,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明确各级各部门单位行业扶贫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同时,通过开展党员干部“牵手致富”结对帮扶、工作队驻村帮扶、领导挂钩经济薄弱村、南北镇村对口挂钩帮扶、部门单位挂钩帮扶等活动,建立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部门单位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两个全覆盖”机制。

  产业富民 携手共奔小康

  精准扶贫,产业是关键。盐城市坚持把特色产业带动脱贫作为农户脱贫的根本之策,以产业带就业,深度推进“两业”融合,实现增收致富。

  “这几年,在镇里帮扶下,靠种植蘑菇发了财,我家才过起了好日子,彻底改变了贫困局面,还在县城买上了房子。”射阳县四明镇村民陈其浩是该镇众多菇农中脱贫致富的一个例子。

  射阳县四明镇受地理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曾举步维艰,全镇23个村(居),有7个被定为省市经济薄弱村。近年来,四明镇党委政府找准致富项目让“扶贫菇”撑起“致富伞”,“穷土”变“富壤”。

  目前,四明镇5000多户12000多人从事育菇产业,分布在上海、天津、重庆、珠海、合肥、南京等地,逐渐形成从零星散户到成片连户,大户带小户、老户带新户、富户带贫户共同发展的格局。“现在,每年食用菌投料量达16万吨,创产值近12亿元,纯收益3.6亿元,育菇户户均年纯收入达6万多元。截至2019年底,全镇3678户(7506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5家省定经济薄弱村、2家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出列。”四明镇党委书记陈双喜说,小蘑菇撑起了全镇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

  小蘑菇致富项目,是盐城市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生动实践。这几年,全市以坚持高效特色为取向,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引导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增收致富。其中,实施蔬菜园艺“1050”工程、渔业接二连三工程和畜牧业绿色发展提升行动,培育壮大粮食、蔬菜、生猪、家禽等9个百亿元优势产业,积极打造西甜瓜、中药材、蚕桑、湖羊等10个全产业链精品产业。注重渠北片区特色产业发展,抢抓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机遇,积极培育林果、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截至2019年底,片区内15754户低收入农户和2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达标。

  同时,充分发挥镇村农业产业资源优势,打造全国农业产业强镇3个,一村一品示范镇村10个,积极开展农业园区“等级创建”、农业产业科技园建设等工作,推广“园区+贫困户”“基地+贫困户”帮扶模式,试点推行现代农业园区+经济薄弱村“双提升”带动机制。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整市推进工程,截至2019年底,全市新建田间学堂、实训基地29个,累计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58.04万人次,其中低收入农户参训人数达6.27万人次。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推进消费扶贫与电商扶贫深度融合,开展农业接轨上海活动,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市建成各类电商平台和网店1.36万家,农村电商销售额每年均以20%以上的高速增长。建成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37个,核心总面积超3.67万亩,累计辐射带动面积15.55万亩,带动周边农户近3万户。

响水九丰农博园。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亚洲/摄

  兜底保障 补齐短板弱项

  兜底保障担负着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关系到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如期完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水平。

  “感谢共产党,感谢党的好政策。”7月10日,在阜宁县三灶镇陈吕居委会,今年69岁的村民尹怀卫感激地说,现在新农合费用免缴,政府还给他办了单人低保兜底,每月享受550元最低生活保障,加上残疾补助金,每月可以领到补贴近700元。

  尹怀卫由于身患疾病,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是纳入兜底保障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目前,老人生活主要由二儿子照顾,二儿子之前在县城阿特斯公司上班,为了尽孝,辞去工作,白天在家,晚上到县城送外卖,维持生活。三儿子已经成家,生活也不宽裕。

  三灶镇主任科员嵇先才说,“除了落实兜底机制外,镇里准备开发一个公益性岗位,安排老人二儿子在村里从事水面保洁,每个月有1000多元稳定收入,在提高家庭收入同时,让其安心照顾老人。”

滨海县前案村村民在新型农村社区保洁。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亚洲/摄

  2019年,市委、市政府充分用足用活现有社会救助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精准做好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兜底保障脱贫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动态管理纳入一批、核减刚性支出保障一批、重点保障改善一批、缓退渐退扶助一批、托底救助兜底一批“五个一批”的措施,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户全部纳入兜底保障,并对大病、重残等低收入人口以“单人保”方式纳入兜底保障。去年,全市有11522名低收入人口通过“五个一批”政策兜底脱贫,每人每月低保标准从2016年420元提高至620元,补差标准每人每月不低于330元,位居苏北五市第一,首家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

  “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标准。盐城市在稳定解决不愁吃、不愁穿的基础上,全力保障贫困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坚决兜住民生底线。教育扶贫做到“五清五覆盖”,截至目前,全市3至18岁适龄入学的建档立卡学生共有42737人。“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学生资助资金7.85亿元,资助学生53万人次。

  构建全方位医疗保障体系,确保低收入人口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个人自付费用不超过住院总费用的10%。全市2019年通过大病保险待遇倾斜和医疗救助托底,帮助6.16万低收入农户减免住院费用2.26亿元。统筹推进住房安全有保障,采取进城入镇、集中居住、房屋交换、原址新建改造等方式,实行“一户一档一策”精准施策,全力保障最困难群众最基本的住房安全。“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建档立卡户危房改造18427户。

阜宁县黄河故道桃花源生态经济区(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记者感言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对于盐城而言,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例如,响水县运河镇四套村村民王洪燕在扶贫政策帮助下,已经成功脱贫,但脱贫不脱帮扶,扶贫干部定期走访,多次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阜宁县三灶镇主动作为,为进一步改善纳入兜底保障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生活水平,开发公益性岗位。可以说,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必须要补短板、强弱项,认真细致开展脱贫质量回头看,重点关注贫困边缘的“夹心层”,落实好产业就业、兜底保障等扶贫措施,建立防止返贫和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巩固好脱贫成果,做足质量成色。特别是扶贫干部一定要保持定力,切不可掉以轻心、厌战懈怠,坚持以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和一以贯之的严实作风,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户一人掉队。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