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鱼与一座岛的千年因缘

2020年07月10日 15:17:04 | 来源:金陵之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东方的江河大海中,生活着一类鲜美至极而又身怀奇毒的鱼儿。达官贵人赞它:“甘美远胜西子乳,吴王当日未曾知”,平头百姓夸得就比较接地气:“不食河豚,焉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鲜无味”。

  宋代大文豪东坡居士,为这些鱼儿写下了“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佳句。现代大文豪汪曾祺先生,也发出“六十年来余一恨,不曾拼死吃河鲀”的吃货式慨叹。

  河豚有一个特别的本领,它能吸入大量的水或空气,瞬时把自己的身体撑成个大圆球,配上它的小嘴和滴溜圆的眼睛,简直萌呆。

  不过,自然界可没人理你卖萌,河豚搞这一套,全是用来自卫。它吸入水或空气后,胃能扩展100倍,身体也涨大数倍,皮被绷得紧紧的,皮上的小刺炸立,手段如同刺猬,为的就是以此吓退捕食者,并让它无从下嘴。

  如果这招还不奏效,河豚还有最后的大招,就是——你吃了我!我毒死你!作为一种硬骨鱼纲鱼类,它们不仅筋肉有毒,而且鱼皮、内脏、眼睛、鳃耙、卵巢、精巢等都有剧烈的毒性。

  到底有多毒呢?这种被冠以“河鲀毒素”的毒,毒性是氰化物的1200倍,谁碰谁死,一条野生河豚体内所含的毒素,足以杀死三十个成人。

  《山海经》载:“河豚有大毒,味虽真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人。”曾经,只有视吃如归的骨灰级老饕,才敢于品尝它们可能致命的绝妙滋味。

  如今河豚的毒性已经被人类熟悉和驯化,普通人不需要交出生命也能来一口,且味道差不大。人工饲养的河豚,基本可以做到无毒和安全食用,但处理河豚仍需谨慎。

  具体做法,是先将河豚拍一拍,让它鼓起来,剪去鱼鳍和鱼眼,剖开肚皮快速取出肝脏和白子(精巢或卵巢),再把整张鱼皮撕下来,最后将鱼肉、鱼皮、鱼肝、白子于流水下反复冲洗干净。

  河豚鱼肉紧实,越嚼越有味,但让饕客们流连忘返的却是其他部位。

  鱼皮富含胶质,将其有毛刺的一面翻卷夹入口中,软嫩Q弹;鱼肝鲜香粉糯,用油煸出香味更是一绝;白子绵软香醇,有些许像奶油,并无腥味,尤其是取自现杀的河豚,鲜到掉眉毛!

  最擅长吃河豚的是长江下游的江苏各地,其中又以扬中最为有名,有“中国河豚岛”之称。

  扬中四面环江,成洲千年,总面积331平方公里,34万人口,是江苏省人口最少、最小的县级市。扬中是一座长江之中泥沙淤积而成的沙洲,自成洲之初就与河豚结下了不解之缘。岛上的先民自四面八方移居而来,拓荒耕织,领受着浩浩大江的天然馈赠,作为“长江三鲜”之一的河豚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

  扬中人对河豚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年清明前夕,家家户户阖家团圆,烹食河豚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仪式,河豚在扬中人的餐桌上散发着家常的气息。几乎每个扬中人的记忆匣子里都有河豚的一席之地,这些点滴回忆共同构成了扬中这座城市的河豚记忆。

  扬中“中国河豚岛”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吃河豚有没有时间的限制?点击音频,听扬中人为你一一道来。

  本期嘉宾:扬中市作家协会理事 叶贵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符号,一个个具象的事物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塑造着一个地方的气质品格。源于一江水,岛与鱼的因缘绵延了千百年,由此积淀的河豚文化逐渐融入小城扬中的血脉,与扬中精神相伴相生、相辅相成。

  移动收听:荔枝新闻客户端“随身听”、学习强国“江苏广播”、蜻蜓FM“江苏新闻广播”。

  编辑/姜琦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