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小麦单产保持全省第一!江苏海安粮食生产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0年07月04日 14:45:15 | 来源:海安市融媒体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年我家农场的镇麦12,亩产量达到631.3公斤。多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指导啊!”日前,海安周宝进家庭农场农场主乐呵呵地告诉市农业农村局作栽站副站长吉剑,农场种植的镇麦12小麦高质高效创建示范方,共收割16亩,总产10100公斤,平均亩实产达631.3公斤,创历史新高。

图片1.png

5月25日,水稻田里,久富牌增产型摆载高速插秧两用机正在示范作业

  近年来,海安市始终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着力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民生改善,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继续巩固“南通领先、全省先进、全国有影响”的良好局面。全市粮食连年丰产,2019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9万亩,总产62万吨。稻麦年单产连续14年保持全省第一,小麦单产11年保持全省第一。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农业部门政策扶持、典型引路、创新农技推广方式的综合施策,全市粮食生产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政策扶持,四两拨千斤

图片2.png

植保无人机进行喷洒作业

  国家新《种子法》颁布实行以后,市场化调节种子供应的比重越来越大,种子市场出现经营多元化,特别是近年来国家种粮补贴政策由原“三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调整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良种补贴的导向作用缺失,农作物品种“多乱杂”现象有所抬头,影响粮食生产安全和高产稳产基础。为此,海安市从2018年开始,利用市政府安排的财政资金和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资金,累计396.8万元,对全市50亩以上种粮大户种植优质稻麦品种实行良种补贴,统一品种布局,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推广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品种,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占比80%以上。

图片3.png

2月18日,海安高新区拥徐村林广圣家庭农场场主驾驶喷雾机给小麦喷施药肥

  除了良种补贴政策引导,产销对接不容忽视。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多次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大户对接,组织观摩活动,重点落实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油菜、优质水稻订单加价收购工作,做优做强稻麦油产业。2019年12月20日,在南通名特优农产品专场推介会上,全市20家稻米加工企业及种植大户参展,其中,海安雄炜家庭农场以优良的稻米品质,创下了订单超300万元的佳绩。据了解,2019年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共组织种植大户、大米企业参加省内外活动10多场次,获得10多个奖项。海安大米知名度进一步提高,部分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出现多家粮企挂牌抢收局面,全市种麦农户实现增产增收。

  典型引路,高质高效

  2007年以来,海安市连续承担实施部省级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任务,通过项目实施,加快稻麦高产技术普及化,创建示范片,集成示范稻麦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辐射带动全市大面积生产。2019年5月29日,南通市农业农村局作栽站对海安市雅周镇周宝进家庭农场扬麦25高质高效创建示范方进行实产验收,平均亩实产588公斤,名列南通市第一;2019年10月24日,省专家组对海安俞万家庭农场水稻高质高效创建示范方进行实产验收,折实平均单产779.7公斤,其中最高田块单产达到863.2公斤,创海安市水稻高产田块历史记录。2020年夏收,雅周镇周宝进家庭农场镇麦12再创历史新高。

  创新服务,技术到位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务农人员老化严重,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农村土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流转,全市规模种粮面积不断扩大。50亩以上种粮大户622户,种植面积19.8万亩。目前,预计规模种粮面积已经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50%以上。种粮大户这一群体已经成为海安市发展粮食生产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海安市农技部门将服务好种粮大户作为农技推广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017年搭建稻麦产业工作群微信交流平台,形成线上推广新模式。群成员包括省市县农业专家教授、领导、区镇农技人员、种田大户、稻麦加工企业、粮食经纪人等,实现了农业技术服务、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与广大种植大户“零距离”接触,有效提高了技术到位率,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推动了全市粮食生产高质高效发展。种植大户通过普及机械化、轻简化、集约化种植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

  政策扶持,典型引领,技术到位让海安粮食生产迈入了快车道,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现在农场共流转土地面积1600亩,稻麦品种二十多个,以后打算向品牌化方向发展,形成自己的加工产业链,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面对今后的发展,海安俞万家庭农场场主于清荣信心满满。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