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直播的中国人民大学2020届学生“云”毕业典礼上,出现了一个启东人熟悉的场景。一名人大学生在华联社区卡口为进出小区的居民测量体温。
这名学生是启东人,叫严晗,当时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上大一。庚子年初的一场疫情扰乱了很多人的生活,对于严晗来说这个寒假同样过得有些不平凡。2月初,在家学习的严晗收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和启东团市委分别发来的倡议书,号召大学生们积极参与抗疫、贡献力量。于是他毫不犹豫前往华联新村居委会报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穿上一身蓝马甲,严晗开始了一名志愿者的日常工作。在小区里发放抗疫宣传资料,在社区进出卡口为居民测量体温、登记行踪轨迹、查看健康码、发放通行证……志愿者的工作看似简单琐碎,却十分考验人的责任心和耐心,严晗做起来一丝不苟。“工作认真仔细,不管什么时候喊他都及时赶过来帮忙”,华联新村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章馨露说道。
而严晗做得最多的工作却是当一名翻译,“我家住在明天广场,小区里住了不少外国人,当时正处于居家隔离状态,居委会工作人员会定期上门为他们测量体温,关注他们身体有无异常,有什么样的生活需求。”严晗说,这是自己第一次与外国人面对面交流,一开始在口语的表达上有些“怯场”,也有些害羞,但他很快便克服了这种“不习惯”,及时掌握一些与疫情相关的词汇,如新冠病毒的英语表达等。“他们来自马来西亚、俄罗斯、菲律宾等国家,我会叮嘱他们不要随意外出,有什么需求可以随时联系我们,很快,我们之间的沟通就变得非常顺畅了。”严晗说道。
申请当一名志愿者之前,严晗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但却没有得到父母的赞成,“他们有些担心,怕有感染的风险,但最终还是被我说服了”。这是他第三次做志愿工作,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他加入了学校里一个关爱特殊儿童的爱心志愿组织,也曾参与社区邻里节的志愿服务活动。
当一名志愿者让严晗体验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而这样的社会实践也增长了他的人生阅历,增进他对社会价值感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