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丨锦溪:三十六顶桥,七十二只窑

2020年07月04日 11:02:5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锦溪简介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著名作家沈从文喻之“睡梦中的少女”,新闻界泰斗冯英子称其“淡抹浓妆总相宜”,画家刘海粟赞誉她“江南之最”。自从遇见锦溪,就爱上了这座静雅的水乡小镇,逃离了人海喧嚣和商业侵扰,这里才是江南水乡本来的面貌……

  锦溪,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南23.5公里处,东靠淀山湖,西依澄湖,南连上海市青浦区,北接苏州。镇南的硃砂港,历来是苏、浙、沪、皖各省市间的主要航道,素有昆、青、吴三县交界一隅经济中心之称。

  锦溪,因溪得名,湖荡密布,古桥联袂,有着“三十六顶桥,七十二只窑”的美丽传说。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里长桥,全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使淀山湖畔的这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2008年,锦溪被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同年被公布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01

湖荡泾浜、堤桥相连

  锦溪围湖耕垦,现有水域体系基本保存了元明以来的历史面貌。以湖荡水网为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由之衍生的岸线、滩涂、湿地等共同构成了“水乡泽国”的自然环境本底。

  古镇坐落在“五湖三荡”环抱中,由天水港、中心市河、锦溪港、王家浜、三图港、道院港、邵甸港组成若干圩塘,水路出行十分便利。大小四条河流呈“丰”字型交叉分布,长达6公里的市河纵横南北,蜿蜒曲折。圩堤上的聚居点,沿河延展,连接成线,拓展成片。而河道上的小桥、埠头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场所则成为古镇最为重要的公共空间。

历史圩界划分

古镇桥梁分布

  锦溪素有“三十六顶桥”之说,根据各历史资料记载,整个锦溪镇域历史上曾有桥梁40座,镇区历史上有桥梁28座,均匀分布在“丰”字型水系上,目前还保存有古桥19座,其中7座桥梁已改建,但老桥基依然存在。古桥形态各异,桥上碑记、柱联、花饰镌刻精细,形成水乡特有的“桥文化”。

  “南塘桥下水玲玲,桥畔长堤柳色青”

  里和桥,是锦溪古石桥中年代最悠久、跨度最大的石桥,俗称“南塘桥”,又称“南观音桥”,位于镇南部三图河上。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重修。南北走向跨南市河上,单孔石拱桥,花岗石砌筑,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长22.4米,桥面宽3.1米,净跨9米,矢高4.8米。明代著名诗人高启曾沉醉在桥畔,写下了“南塘桥下水玲玲,桥畔长堤柳色青”的美丽诗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画家陈逸飞在画周庄双桥前,就将里河桥的倩影画进了一幅名为《晨》的油画中。

02

水街比临、粉墙黛瓦

  近代画家陈逸飞笔下美丽的南塘桥“晨姿”

  锦溪古镇主要街巷的走向,院落的排布都与街河等水系有着密切联系。以水为轴,沿水成街,因水兴市,理水得景,在“汀浜堤桥”的城镇格局基础上,形成“两街夹一河”“沿河外街”“前街后河”“一街一河”“有河无街”等多种多样的空间组合。街巷多为不规则的曲折巷弄,呈现“水-街-巷-弄/堂-宅”的树枝状结构,主要街道平行于水系,街巷垂直于街道分布,弄堂为再次一级系统。传统街巷多狭窄,空间尺度高宽比基本为2:1。

  水街多种多样的空间组合

  沿河两岸廊棚连绵,保留了大量清、民国时期的临水传统民居,以水进出。民居院落都以天井为空间及功能组织的核心,常见有“Γ”“П”“=”等基本院落围合形式,相互转化组合进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平面空间布局。两进、三进院落结构合理而又空间多变,正房、厢房依中轴沿纵向布局,房屋进深三至七进,左右对称,具有较强的秩序感与层次性。前后房屋中间天井,四角有下水道,天井里有井,使生活的内向性与防卫性更强,体现了浓郁的地方居住文化传统与特色。

  古镇内建筑屋顶形式丰富。民居建筑以悬山、硬山为主,寺庙公建有部分歇山、庑殿、攒尖式顶。屋檐形式多为出檐和包檐,包檐只用于房屋后檐,前檐则两种均有。屋脊一般为平脊,造型简单,高等级的多为翘脊,有哺鸡脊、纵头脊、纹头脊,造型拟物,精致美观。外墙两侧为风火墙,现存多为单山屏风墙,有少量三山屏风墙。民居建筑色彩多以黑、白、灰为基调,形成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风貌特色,重点部位施以精美的雕刻。

03

金砖古窑、历久弥新

  锦溪民谚中有“七十二只窑”之说,这里曾经遍布制作金砖的窑厂,其金砖文化和古窑文化也成为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锦溪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的淀泖地区,土质松柔细腻,制成的砖坚硬而有韧性,以指轻叩砖面,发出铿然的金属之声,故谓之金砖。从明代到清朝的600多年间,皇宫里都用这种方砖铺地,今天在故宫仍能见到它。

  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水葬于此,锦溪镇更名为陈墓,长达830年之多。陈墓的制砖业约始于明初,以家庭作坊式的土窑为主。至清康熙年间,陈墓商贾云集,人口稠密,在拥有众多手工作坊的同时,砖瓦和石灰制造业格外兴盛,发展成为窑业重镇,在江浙一带享有盛名。清《陈墓镇志》载:“本镇居民稠密,务农者恒少,除坐拥高腴操赢贸易之家,余俱谋食。故女人纺棉、织布,日得以资生。男子作佣工,半籍窑业以糊口。”

  民国时期,制坯已成为西南部几个村庄的主要副业,尤其是八结黄道同蝴蝶瓦较为闻名。据1929年《吴县》调查资料记载:“陈墓有坯工男160人,女80人,童60人,计300人,年产砖坯、瓦坯20000万方(黄道砖以2块为1方),砖坯价格每万块15元,瓦坯价格每万张18元。”

  锦溪古砖瓦制作技艺:搁推

锦溪古砖瓦制作技艺:搁推

祝甸古窑址

  祝甸古窑址群位于锦溪镇祝家甸村,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左右,始建于清代,民国时期又作扩建。现存11座窑,有单窑、双窑、子母窑,分布密集,保存完整,是江苏省境内分布密度最为集中的一组古窑址群,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其独特的窑顶渗水系统,为研究古代建筑材料的生产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江南地区的古窑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祝甸古窑外观

  这些古窑临河而筑,体量高大。窑壁上留有的“双钱”“双胜”等图案,都是清代原物,而在外两层包砌的用砖上,“8协”“双利”“利”“双砖”“双205”“双105”等字迹又表明是民国和解放初期上海双塌的做砖。窑炉均为砖土结构,穹窿项。9号窑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该窑由窑棚、烧坑、窑道、火膛、窑床、排烟道、蓄水坑、渗水池等组成,自窑门至后壁全长11.5米,窑床最宽处7.45米。其内组成部分形态各不相同,火膛平面为等腰梯形,窑底呈椭圆形,烧坑是竖井式方坑形,而窑床的平面似马蹄形,后部的烟道又是矩形。窑外部的砖壁和窑门两翼各有壶门状壁龛4个,可供窑工放置茶水。

祝甸古窑内部

  2015年10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担纲设计的锦溪祝甸村古砖窑文化项目开工。原址是殿西砖瓦二厂,项目包括小型砖窑博物馆、砖瓦生产实景演示和基本配套生活服务区,分一期砖窑主体改造和二期民宿酒店两部分。设计将新时代的创意注入进旧时光的记忆中,对现存砖窑进行适当保护性改造,集古砖窑文化展示、会议、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同时,在砖窑附近新建若干民宿,带动村民对自有建筑进行自发的保护与更新。

祝甸古砖窑文化馆

祝甸主题民宿

  锦溪镇高度重视古镇历史保护与利用,2000年成立古镇保护领导小组,2006年成立古镇保护办公室,先后出台了以“保护古镇,建设新区”为主题的总体规划,制定了《锦溪古镇保护实施细则》,颁布了《锦溪古镇保护暂行办法》,2017年编制了《昆山市锦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每年将旅游总收入的25%~30%用于古镇保护,结合政府拨款、民间捐款和利用外资等方式,调整古镇人口居住布局,先后修缮了十眼桥、里和桥等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杨宅、王宅等大量民居建筑。

  锦溪将文化传承作为古镇保护与利用的重点,凭借悠久而独特的“砖瓦文化”,拓展古窑址群落和通神道院等文化遗址的挖掘,依托“中国古砖瓦博物馆”等数十家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塑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旅游品牌。同时,结合古镇四面环水的优美自然本底,发展“渔家乐”和“农家乐”等休闲项目。

04

文化传承、古镇新生

  一砖一瓦皆有情,用心力和精力慢慢地修筑,用时间和砖瓦一点一滴地砌筑。今天,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不仅以似诗如画的水乡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又将古镇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体验传统特色文化,感受民风民俗的新去处。

  【供稿】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设计处、江苏省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徐奕然、武浩然、苏红);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参考资料】

  朱光亚等.《历史的印记——江苏历史文化名镇的特色和价值》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03/08/9076298_257783150.shtml

  http:lee532.blog.sohu.com/306558789.html

  https:www.sohu.com/a/112797300_349629

  http:new.rushi.net/Home/Works/detail/id/73.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4609d10100vw91.html

  http:www.mindci.com/?p=35&a=view&r=27

  (来源:“建筑的文化”微信公众号  编辑:陈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