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江苏各地乡村,勤劳的村民因时而变,敢为人先,不断探索致富之路,也拼出了小康生活的幸福模样。
走进长江南岸的苏州张家港永联村,一栋栋民居整齐排列,错落有致,白墙黛瓦、亭台楼榭点缀其间,相映成趣。你也许想不到,1970年,一群人在长江边围垦建村才有了永联村。到1978年,这里还只是一个人口不过三四百、人均年分配仅68元的贫困小村。
回忆往昔,76岁的老人戴志和感慨颇深。那时候,他和家人住着两间半的草房,刮风下雨时,房子会漏风漏雨,那个日子想起来都要掉眼泪啊!
上世纪80年代,永联村村民把握改革开放的契机,克服人员、资金、材料等难题,建起了小型轧钢厂,戴志和正是第一批工人。他说,不要小看这个钢厂啊,第一年就赚了十几万。那时候,村子里不到800人,老百姓都收益了、分红了!
日子就从这里开始变了。如今,小工厂已经变身为大型联合钢铁企业。永联村还建起了全国首家村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村庄3000亩高标准农田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
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介绍,去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了750亿,利税60亿,工业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产品销往了112个国家和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了5万8千元,实现了小康梦。
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江苏,有像永联村这样紧抓机遇发展产业带动致富的,也有不少村庄依托传统产业优势,乘势而上引领村民增收致富。
苏州吴中区东山镇,三面环水,拥有“中国太湖蟹之乡”的美誉。这里有上千的养殖户,在江南水乡拼出了自己的天地。
一年前,苏州太湖流域全面禁止围网养蟹,这些养殖户纷纷上了岸。在拆除围网的同时,当地政府积极组织各种就业培训,并对东西大圩进行改造,建设了6000亩标准化养殖池塘,延续太湖大闸蟹产业链和品牌,不少养殖户又干起了老本行。新潦村村民宋永康说,环境好了,养出来的螃蟹质量好、个头大,来东山镇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大家都说东山真是好地方!
如今的江苏广袤农村,一个个特色产业托起了村民的致富梦。在南通如皋,长江北侧的顾庄社区,洋楼别墅连片成排。每栋楼房前,回廊花圃优雅别致,数不清的罗汉松、黄杨、紫薇等名贵花木、精品盆景林立,构成了美丽乡村的生动图景。早在上世纪90年代,顾庄社区就家家户户发展盆景,依托盆景产业,去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4万元。
记者来到这里时,67岁的老人王冠民正在苗圃里摆弄着黄杨树。他16岁跟着父亲学习盆景,至今已有40多年。他告诉记者,他栽种的盆景最便宜的1000多元,最贵的30万左右,依靠盆景产业,一年最多可以赚200万。40年来,他带了113个徒弟,如果算上徒弟的徒弟,肯定超过1000人了!
在江苏,一个个不同的产业发展故事,构成了一幅幅幸福生活的生动画卷。2020年江苏省委1号文件中提出,将重点发展8大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在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路上,江苏人蹄疾而步稳。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孙西娇 编辑/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