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段一槽罐车发生爆炸再次敲响安全警钟,夏季燃气事故频发,今年长江流域可能发生较重汛情……安全生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如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安全生产问题?6月24日下午,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对市政府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情况进行了专题询问。就市民百姓关心的问题,南京市应急管理局、发改委、工信局、公安局等10个部门负责人现场一一作答。
“会后,市人大有关工作机构将把专题询问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常委会审议意见,按程序交市政府研究办理。”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压实责任:出现失职情况,纪检监察机关第一时间问责
近日,沈海高速温岭段一辆槽罐车发生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惨烈的事故再一次警示各地必须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督促各方依法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腊军的第一个问题就直指“要害”:在抓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三个责任”中,南京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整改措施?
“在依法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过程中还发现‘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有的板块,部门与属地之间监管责任没有落实,有些责任还处于悬空的状态;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主动性不强。”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冯甦在回答中分析道。对此,南京今年年初制定了市委常委以及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责任清单,修订印发了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清单,进一步厘清了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属地之间的监管职责等:
“对各个板块部门,市里也将安全生产纳入了对标找差高质量发展的考核,并且达到了5%的权重。同时,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中,也嵌入了纪委监委数字监督模块,一旦出现失职渎职、不履责情况,纪检监察机关将第一时间启动问责。”冯甦现场回应。
直面风险:替代改造+关停“小作坊”,消除重大危险源
“眼下,最不放心、最不踏实的就是燃煤电厂的液氨灌区,液氨无色、有毒、易挥发,空气中氨的浓度超过0.6-1%时可能会造成死亡事故,浓度达到16-25%时,遇明火会引起爆炸。” 市发改委主任许明表示,已经督促相关行业、企业使用袋装或槽罐车尿素入厂后配置成尿素溶液,在蒸汽加热作用下分解为氨气,替代原来的液氨系统,争取在2021年底全市电力全行业完成液氨罐区尿素替代改造。
“根据专项整治方案以及危化品的整治方案要求,燃煤电厂必须每年都要聘请第三方机构对液氨灌区的安全状况来进行评估。专项整治以来,我们市区两级发改部门对电厂氨区进行了50多次检查,一共发现了46个隐患,目前全部整改完毕。”许明说。
谈到安全生产,大家自然还会联想到化工企业。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孔令才关心,南京作为化工大市,化工企业数量如何控制,是否还存在小作坊?市工信局局长叶荣生直言,小作坊应该还是有的,对一些隐患较大、整改效果不佳的企业,仍要坚决关停:
“我们去年一共已经关停了8家,今年还要关停30家以上。全市化工企业要下降到160家左右,提高企业的集约化水平。原则上,我们就不再批准新的化工项目。”叶荣生说。
防汛严峻:提前调度+全天候备战,确保南京安全度汛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预测,今年长江流域可能发生较重的汛情。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毛新平提问,南京防汛工作面临的形势如何?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今年气象年景总体偏差,暴雨过程多于去年,短时强降雨发生的可能性较多。6月10号南京入梅以后,全市梅雨量比常年多8成,历史罕见,特别是6月15日最大日雨量江宁区陆郎小学271毫米,创江宁区196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日降水量最大值。”市水务局局长程军回答十分坦诚,全市防洪排涝的基础设施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秦淮河的泄洪能力目前还有缺口。
他表示,将坚持提前部署,科学调度来预降一些河湖水位;进一步加强预测预警以及工程的调度,突出重点河段的防御;严格汛期的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保证遇到突发险情立即组织处置,做好城市正常生活秩序的各类保障。
消防通道被占:将明确占用者的法律责任,引入联合惩戒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夏德智注意到,近3年,居民家庭火警报警量占到全市总量的30%,与此同时,老旧小区停车难、占用消防通道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如何化解这一隐患?
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陈海华表示,首先是要提升居住小区尤其是高层住宅小区建筑的本质安全水平,不让它发生火灾。目前已经对1114幢存在严重威胁的住宅建筑进行整改,2800幢高层建筑增配消防设施也列入了今年民生实事工程。同时,一方面探索完善弹性停车、错时停车、潮汐停车的方法,来统筹社会资源,缓解老旧小区停车难;另一方面也要完善联合整治机制,落实物业、公民个人的法律责任。
“要杜绝‘车辆停放占用消防通道’现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做好消防通道的划线、标铭、立牌工作,这些都要到位。第二,要完善联合整治机制。如果屡教不改、老是占停的,建议列入信用惩戒目录。第三,建议明年修订南京市消防条例,落实物业企业、公民个人的相关法律责任。第四,还要积极创新机制办法,加快探索科技信息化手段辅助治理。”陈海华说。
“黑科技”显威:设置50套“电子秤”,超载车辆驶过即刻报警
记者还注意到,在不少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工作中,信息技术、科技手段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在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时,南京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冯甦提到,他们开发了“线上安全信用脸谱系统”。针对重点行业领域、高危企业和不同类型的小型场所,应用了不同的模板,通过大数据分析,为企业刻画红、黄、蓝、绿四色“脸谱”,信用等级高的,在项目审批资金扶持上面可以倾斜优惠,也可以减少检查的次数;信用等级低的可能会被吊销许可证等,使安全生产与企业生存发展切实挂钩。
面对张挚委员提出的旅游包车安全问题,市文旅局局长金卫东回答说,他们开发了“旅运金陵”3.0平台,平台上所有的车辆需经过市交通局认可,所有的旅游企业必须要在这个平台上找车;旅客需像在汽车站等车一样进行安检;行车过程中疲劳驾驶或随意改变线路,后台则会报警提醒等,“回来以后我们还要做服务评价,服务质量越好的车,将来我们就排在前面,就是像大众点评一样,旅行社就会根据排名情况选择车辆。”
市交通局提到,南京全面投入使用50套不停车称重检测系统,对途径检测点的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车辆进行24小时不间断全天候监控,确认违法行为车辆信息由交通部门审核后推送公安交管部门进行处罚和记分。该治超模式作为现场检查的有力有益补充,试运行阶段已经初显管控成效,对监测到的严重超限超载车辆,还将实时推送路面执法队伍,用于及时布控,精准拦截。
市城建委表示,会借鉴“宁归来”的经验,针对建筑工地的日常安全,开发在线培训系统,动态生成工人“安全三色码”;在燃气安全方面,搭建全市智慧燃气监管平台,建立安全风险源地图,对瓶装液化气使用者,完善“瓶安到家”APP,实现全过程可溯源的信息化监管。
据悉,市人大常委会把监督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列为今年的监督重点,开展专题询问是人大加大监督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专题询问,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把握了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现状,有利于人大、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进一步凝聚共识,合力推进南京安全生产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丁凤云 编辑/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