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一直以来都伴随着多彩的的传说与习俗,受到大家的欢迎,如今,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也被延续下来,成为现代人过端午佳节的仪式。
那么,古人是如何过端午的呢?或许,我们可以从文物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扬州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其中不少都与端午节的主题有关。
赛龙舟
在扬州博物馆馆藏书画中,有一件汪鋆所作的《龙舟竞渡图轴》。画面中,几条大小不一的龙舟在湖上竞渡,岸上柳树依依,画面近处有一座桥,桥上及岸边均有数人正在观赛,画上题“扬俗龙船五月朔至十八日为一市……船长数丈,前首后尾俨然龙也,四角枋柱扬旌曳旂,以金鼓振之,与水声相激……”显示出极其热闹的赛龙舟场面。而令人惊喜的是,在画面中的远处,就是扬州地标性建筑白塔。看来,汪鋆记录下的这次热闹的龙舟赛事,应该就是在瘦西湖内了。
除了书画,馆藏文物中也有龙舟形状的瓷器。其中,做工尤为精细的,当属一件清代生瓷龙舟了。这件龙舟为龙首龙尾,龙身另作二层楼阁,阁上还设有观台,阁为四角飞檐,舟上另有几个人物在其上,倚栏远眺,自然生动。据介绍,这件瓷器为素胎烧制,做工如此精细,实为不易。
摄影:高云
当然,很多人对于扬州博物馆里的龙舟,印象最深的当属博物馆二楼中庭的唐代竞渡船了。这件文物1960年3月出土于今施桥夹江内,船长13.65米,宽0.75米,内深0.56米,使用整根楠木刳成。据唐代史籍记载,扬州风俗,每年端午节要在江边支流上举行“竞渡采莲龙舟之戏”,观众数万,热闹非凡。当时,扬州制作的龙舟不仅远销各地,还进贡京师。
辟五毒
旧时,人们看到时近盛夏,蚊蝇百虫越来越多,就把五月看做“恶月”“毒月”。如何避免蚊蝇百虫的侵害呢?人们便买来菖蒲和艾草,用菖蒲根浸酒,据说,这种酒喝了能够强身健体,洒在墙角,则能驱赶蛇虫。
端午节,有辟五毒的习俗,常说的“五毒”是指蜈蚣、壁虎、蝎子、蜘蛛和蛇。在扬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中,与“五毒”有关的文物也十分常见。扬州木版年画近日入选扬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俗类的节气用品,当然也少不了与端午有关的题材。馆藏木版版片中就有“天师镇宅平安灵符”的木版年画,画面中一位天师手执长剑,其周环绕“五毒”,画面显得十分丰富生动。
斗蟾
早在汉代,就有“蟾蜍辟兵”的说法。在成书于后魏的《齐民要术》中,有五月捉蟾蜍制药的记载。
汉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在门上插上艾草,喝过雄黄酒之后就带着孩子们到池塘稻田阴凉处捉蟾蜍去了。他们翻遍阴凉处的水草丛,翻开岸边潮湿的石头,看见蟾蜍就一个猛子扑上去抓起来,赶忙放进布口袋里。
馆藏顾让《端午景图轴》中,就描绘了几个小孩斗蟾的场景,一旁的桌上,还放有一枝枇杷,画中题跋为“乙丑年端午节前”。据介绍,这是顾让仿“扬州八怪”画家华嵒的笔法所作。
在馆藏民国婴戏纹壮罐中,同样有孩童斗蟾的场景,孩子们穿着清凉,逗弄着草地上的一只蟾蜍,在画面边上,一个人物手中还拿着一束菖蒲,真是“妥妥的”端午景了。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