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破损的衣服,绣上一朵小花,或是经过巧手补织,就几乎看不出破损的痕迹,变成了一件“新衣”。在宿迁市区人民商场附近,说起高书娟,很多人都竖起大拇指。大家给了她一个亲切的称号:台阶上的“绣娘”。
高书娟被人知晓,一是因为她的手艺好,二是因为她已经在这里坚守织补17年。6月22日中午,记者走进她的店里,5平方左右的地方,放满了五彩线、花绷子,是名副其实的“绣娘”屋。

为何成为一名“绣娘”,
高书娟说那要从2002年说起。
2002年年末,
高书娟和丈夫从宿迁老家到徐州做生意。
然而,
一切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
生意做得并不如意。
5平方左右的店里,摆满绣花线
“那个时候,我经常去徐州市中心,偶然间,看到几个人坐在商场边上的台阶上,给人家补衣服。有一次,我上前和其中一位打了招呼,和她聊起了生意失败的无奈。”高书娟说,当时她随口问了一个‘绣娘’,这个手艺好不好学,能不能拜她为师?让她感到惊喜的是,那个“绣娘”一口答应了。
“还能记得这个‘绣娘’的名字吗?”
“周继珍!”
高书娟不假思索,立刻说出了师父的名字。高书娟说,素不相识,就把手艺传给她,至今她都非常感激,也一直保持联系。

高书娟在织补,勾出经纬线
2003年正月,高书娟开始跟着师父学习,“一坐就是一天,一学就是三个月。我认真学,硬是敲开了织补的门,渐渐明白了‘经纬’之道。”高书娟说,就在拜师学艺的那段时间里,她发现,很多宿迁人,将衣服送到徐州找那些“绣娘”织补。
高书娟说,学艺是个艰苦的过程,白天坐在师父身后学,寸步不离,晚上回到住处,再回忆师父教的内容,接着练。三个月后,她学成手艺归来,家人都说她黑得变了个人似的。
回到宿迁后,高书娟在市区幸福路上找到了心仪之地。从此,在人民商场东北方向拐角处,一个台阶上的“绣娘”就进入了大家的视线。采访中得知,她也是最早出现在这里的“绣娘”,帮无数人织补了心爱的衣服。
“起初的时候,是5元一件起步,破损大一些的,就适当多收一些。”高书娟说,有些衣服还需要绣一些花朵图案来修补,她的店里,就有300多种颜色的绣花线。
一针一线,织补的是衣服,是光阴,也是情感。

嫂子张春娟在织补
4年后,高书娟的生意越来越好,嫂子张春娟也加入这个行列。“那时候,来织补的人很多,小姑子忙不过来,我就跟着她学习。从此,台阶上,又多了一个我。”张春娟说。
“去年年底,我们搬进了台阶边上的这个小店里。一年房租3万元,贵是贵了点,但是我们从此就有遮风挡雨的地方了,可以安心织补。”高书娟说,店铺取名“娟娟织补”,正是取自于她和嫂子名字里的同一个字:“娟”。如今,她们的小店,一年有6万元左右的纯收入,她们感到很知足。
“高姐,我的那件衣服补好了吗?”听到声音,高书娟随手将衣服递给顾客。
“这件衣服,已经是第四次补了,买的时候比较贵,花了1万多元,丢了不穿可惜。衣服是网状的,一不小心就被勾坏了,她们手艺好,每次我都找她们补。”顾客接过衣服,欢喜地说。
在高书娟的店铺里,好多单只鞋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记者拿起了一只灰色网面的鞋子,仔细打量后,才在鞋头处看到织补的痕迹。不仅如此,高书娟还上门补过床垫等。
时至中午1点30分,高书娟从货架子上取下一个花绷子。“为什么那么多花绷子,偏偏拿这个被缠上胶带的?”听到我的疑问,坐在一旁织补的张春娟说,这个花绷子有年头了,自从小姑子开始做这行,就用它了,她用顺手了,有感情哦!

相伴10多年的花绷子
正是多雨的季节,店里有些闷热,高书娟搬出小板凳,坐在店门口。一个花绷子、一根绣针、一根长长的线……高书娟绣手灵动、运线自如。很快,面料平整、纹路相同、密度一致的织补效果就呈现出来了,补得完好如初。
谈到未来,高书娟说,她和嫂子会继续做“绣娘”,一直坚守这份手艺。有一天,经过此处,你会看到,这对“绣娘”依旧左手执着花绷子,右手捏着绣花针,在经纬之间,“织”出“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