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苏淮高新区张码办事处郭桥村村民李新权一家接到通知,八月份拿新家的钥匙。“我们都是郭桥村的村民,土地拆迁后,住进了楼房有了新家,村里还推荐我们去附近的企业打工,我们夫妻俩一个月能挣8000多元,日子过得比以前舒心多了,我们也渐渐适应了城里人的生活。”谈起这几年家里的变化,李新权露出了笑容。2013年以来,淮安市大力推进千亿元级盐化新材料产业,因项目征地拆迁、大规模土地流转,苏淮高新区三个镇(办)80%的农民,由过去单一行政村分散居住向集中居住区搬迁。据苏淮高新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周守琴介绍,为了让村民实现从农民到居民的转变,近年来,该区将农民集中居住区治理列入“书记抓党建”项目,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真正让拆迁农户既“上高楼”又“富口袋”“得幸福”。
重建“动力阀”
筑牢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
“农民集中居住改变了农村传统的村组管理模式,打破了原有按行政村设置的党组织架构,如不尽快重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架构、强化党组织建设,就会面临原先基层组织插不上手、基层治理处于真空状态的乱象。”苏淮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陈俊祥说,村民进了城,住上了新房子,生产方式、行为方式、思维理念也必须“进城”,这就需要村干部加以正确引导。
苏淮高新区张码办事处张码花园聘请退居二线、工作能力强的老支书谢步龙担任党支部书记,从张码办下辖十个村抽调在职党员干部担任支部成员,组织了一支由老党员、优秀党员和先进群众组成的98人的社区管理服务队伍。经过一系列整治,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得到村民的广泛赞许,维护社区环境逐渐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苏淮高新区淮洪路办事处渠南村党总支书记黄红军告诉记者,渠南村土地全部被征收,村党支部就地“转型”为社区党组织,支部成员全部参加社区物管,形成了“1+4”社区治理体系,义务为村民提供服务,让村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聚焦“支撑力”
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富民增收
搬迁安置后,淮洪路办事处的渠南村“两委”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大胆整合现有资源,以产业兴旺振兴社区经济,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成立家政公司搭建孵化平台,与广州“菲式管家”合作,组织小区闲散劳动力赴广州开展保安、保洁、保育等精准培训,培育社区支柱产业。发展劳务产业带动个人致富,主动摸排小区闲散劳动力情况并建档立卡,与周边企业、公司和事业单位对接,了解用工需求进行精准推介,现已推介100多人在周边企业上班,还向同友齿科、安谧化工等6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临时服务;大问村、永陆村的花木公司承包了附近白马湖景区栽花种草的活儿,秦杨村有建筑公司,花河村有蛋鸡养殖合作社。
苏淮高新区积极拓展社区支柱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在集中居住点附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和层次较高、环境友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确保搬迁农户有稳定的保障、充分的就业和持续的增收。同时还创建一批产业小镇、特色田园乡村、旅游经济示范点等,做到工业集中区、高效设施农业区和集中居住区同频共振、互动推进,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培育和乡村旅游的叠加效应,逐步形成农村变社区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画好“同心圆”
秉持为民情怀延伸服务半径
搬迁安置后,农民转变成居民,对社区的服务要求也“水涨船高”,怎样让新居民住得惯、住得好、住得舒心?近年来,苏淮高新区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设,固守为民“圆心”,延伸服务“半径”,真心实意帮助群众改善生活,真正把这项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全方位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服务“触角”拓展延伸到居家养老、健康医疗、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各个“末梢神经”,不断提升集中居住区公益性、保障性、利民性服务水平,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向往。通过开展“好婆婆”“好儿媳”“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引导搬迁群众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搬迁小区形成助人为乐、团结友善、扶贫济困的良好道德风尚。加大精神文明宣传,以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为切入点,引导搬迁群众破除酗酒、封建迷信等不良习惯和陈旧思想,树立健康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