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男子19年小善成大爱,点亮他人生命之光!

2020年06月12日 07:32:06 | 来源:扬帆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人们常说,

  做一件善良的小事并不困难,

  难的是长期坚持做一件好事。

  一次、两次无偿献血并不难,

  难的是近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杨国泉用平凡的人生

  默默书写着小善成大爱的崇高,

  用一腔热血点亮他人的生命之光! 

  杨国泉有个光荣的外号——献血达人。从2001年至2020年,19年时间里,杨国泉无偿献血28次,捐献全血23次8700毫升,机采血小板5次7个治疗量,相当于两名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的血液总量。

 

  从“第一次”到“19年”的坚持

  杨国泉是仪征市人民医院的一名临床医学工程师。2001年,29岁的他总想做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毅然选择了“无献偿血”。  

  “坦白说,第一次献血前,心里还有些紧张害怕的,毕竟那么粗的针头……”2001年3月6日,杨国泉第一次“无偿献血”,400毫升全血献完后,身体并没有任何不适,杨国泉觉得“无偿献血”并没有那么可怕。           

  “对一个正常成人来说,适量献血不仅不会影响健康,而且有益健康。更重要的是,几百毫升的血,在关键时刻有可能会挽救一条生命。”想着自己献出去的血会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一股自豪感在心里油然而生。从那次后,杨国泉便开始了长达19年的献血坚持。

  仪征首例血小板捐献者

  翻开杨国泉的献血记录,从2001年到2020年,19年间,他一年都没落下。起初,杨国泉是一年献血一次,单位每年组织献血,他每次都报名。因为规定每6个月才能献全血一次,后来,杨国泉就掐好时间,间隔半年,一天不多,一天不少,这样他一年能捐献全血两次。       

  “血小板有止血凝血的功能,对受创伤的患者更有价值。”在了解了血小板的有关知识后,杨国泉又开始捐献血小板。与捐献全血不同的是,捐献血小板需要专门的采集设备,仪征采血点并不具备相应条件,需要到扬州市中心血站内进行。 

   

  2005年11月24日,杨国泉自驾去扬州市中心血站捐献了两个单位血小板,成为仪征首例血小板捐献者。他清楚地记得,因为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在离心分离血小板后,会再将其他血液成分(如红细胞等)回输到献血者体内,一开始很多人不能接受血小板捐献。但杨国泉却很坚定,他觉得,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党员,这样的选择义不容辞。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2009年4月9日晚上10点多,杨国泉接到扬州市中心血站电话,苏北人民医院有个病人血小板基数很低,正好和他血型一致,希望他第二天一早能去捐献。而碰巧的是,杨国泉原本第二天打算利用假期与家人出去旅游,和家人商量后,杨国泉果断回电,“我明天上午一定到!”第二天,他一次捐献了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虽然旅游计划泡汤了,但能帮到别人,杨国泉发自内心地高兴。

  从“一个人”到“很多人”

  杨国泉的电子献血证上显示,从2001年到2020年,他一共捐献全血23次8700毫升,机采血小板5次7个治疗量,一腔热血已经点亮50余人的生命之光。        

  杨国泉总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到更多人。从2005年开始,他用自己无偿献血的营养费,又补贴进去部分工资,在“格桑花”西部助学网站上,资助了一名西藏小女孩罗珍,从二年级开始直至她小学毕业。

  除了是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杨国泉还是一名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从报名的那一刻起,他就做好了随时为需要的人捐献骨髓的准备,为此,还戒掉了20多年的烟瘾。 

  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杨国泉不但身体力行地献血,还经常参加无偿献血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和进社区活动,积极宣传讲解无偿献血的知识和意义,号召身边的每一个人参与到无偿献血和志愿服务中。在杨国泉的发动下,他的单位同事、亲朋好友纷纷加入了无偿献血行列,他的儿子也以他为榜样,6月7日,杨国泉刚满18周岁的儿子杨孙骁主动在仪征献血车上献血400毫升。       

(杨国泉的儿子杨孙骁)

  从2001年以来,杨国泉先后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铜奖、银奖和金奖,并多次被扬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仪征市献血工作领导小组评为“无偿献血先进个人”。

  “血是可以再造的,帮助更多的人使我快乐!”杨国泉就是这样,他坚持无偿献血19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给社会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来源:扬帆 编辑/钱薇)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