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中国好人”叶海涛终于等到了今天…… | 我苏特稿

2020年06月09日 16:04:2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特稿 文/杨艺 视频/ 大林、陈一夫  六月,成熟的麦穗在风中摇曳,小院子里的阳光温和而不刺眼,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拄着拐杖在院子中活动的叶海涛突然开始有了些许指望。

  一场二十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医生通知,近期他可以手术了。

  这,直接关系到他下半生最多的时间是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还是能直面孩子们渴求的眼神。

一场疼痛,一次崩溃

  叶海涛,2017年的“中国好人”,2019年唯一一个因为“站不起来”没能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的“全国自强模范”

  荣誉伴随的是巨大的遗憾,这样的遗憾在叶海涛的前半生中并不少见他已经学会了平静地接受接受一双失去了功能的双腿带给无能为力

  1976年叶海涛盱眙县淮河镇明祖陵村出生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再加上性格开朗,爱好运动他一直是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好学生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这名好学生种在心里,关于职业的梦想

  1993年,叶海涛以盱眙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的淮安师范学校。一共考6门,总分640分,考了600分。姐姐叶海燕依然记得,当时中学的校长,非常看好弟弟,说你师范毕业以后,如果我还是校长,哪里也不许你去,就到这里教书。

  争气的孩子是全家的骄傲。当理想的蓝图在一个18岁少年面前展开之时,一切都显得美好而充满希望:无论是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还是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和青春,这少年都是快乐、满足的。

  然而,生活也总是在你满怀希望和憧憬的时候,给予致命的一击。1994年4月的一天,叶海涛突然感觉腿部剧烈的疼痛。“当时没在意”,一个月后,叶海涛去医院检查:强直性脊柱炎!由于治疗不及时,股骨头已经坏死。经过手术,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叶海涛的双下肢关节全部僵直,瘫痪在床。退学回家成了不得不面的选择。

  “不想再给家人添麻烦”成为这个自尊的孩子唯一的执念。“我的情绪很消沉,看不到未来和方向,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想到母亲在我8个月大的时候便离世了,父亲含辛茹苦将我和两个姐姐拉扯大之后也重新组建了家庭,我不想再拖累他们。”

  叶海涛告诉记者,待到大姐出嫁,家里便有二姐叶海燕与他相依为命,也是二姐,这个他生命里最重要的女性,撑起了他的全部,包括日常生活,也包括活下去的意义。“那时,姐姐最常说起的一句话是,‘一定要坚强一点,已经这样了,必须要面对,尽量往好的方面努力’。”谈起那段岁月,叶海涛的眼眶湿润了。

一点星火,一份执着

  一个人的不平凡,是在上天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之后他还能爬起来过去。不过,对于叶海涛,这更像是“书本里的鸡汤”,“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因为他——没有双腿可以爬起来,能用手、用脑、用毅力。

  振作还是堕落,源于自己的选择。

  接受过教育的叶海涛用知识和信念做出了回答。

  那时,看到村里有不少留守儿童,功课没人辅导,苦闷之中的叶海涛觉得可以利用自己接受过师范教育的背景,为孩子们做点什么。1999年夏天,他在病床前办起了免费辅导班,利用寒暑假、周末和每天晚上放学后的一段时间,义务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怎么辅导?一块简易黑板,一支黑色水笔,黑板架在胸前,躺着板书、教学,病床前孩子们围成圈,或是搬着小板凳、坐在课桌前,听课、记笔记,与普通上课没什么不同。只不过,讲台变成了床,教室成为了叶海涛的房间。很快,挤在这个小房间听课的孩子多了起来。

  生活圈子小,杂音少,带来的还有更长时间的专注。为了更好地胜任这份编外教师的工作,叶海涛平时不断熟悉新教材,用心备课,钻研教学思路,面对行动不便导致的种种困难,叶海涛都想尽办法一一克服。

  “我备课的时候,只能躺在这里,如果用水笔的话,笔尖向上,很快就没有墨水了,所以只能用铅笔写。”由于睡在板床上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豆大的汗珠经常将床面打湿,因此每年夏天,床头的一个电风扇成了“标配”。许多孩子不在本村,就通过微信沟通。“他们晚上可以通过微信,拍照片给我,我看一下,然后视频连线,教他怎么解,如果光说他不理解,那再画图给他看。”

  说起这些,叶海涛平静而坚定,这已经成为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背后,不为人知的是,每天几百次擦黑板,六斤的黑板压在胸前要换二十次位置左手因为长期举黑板,已经抬不起来……

  不仅如此,村里个别孩子生活困难,叶海涛便将自己不多的积蓄取出一部分,给他们买学习用品,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孩子们安下心来好好学习。

  一个、两个、五个、十个……来上课的孩子越来越多,二十年共300多个孩子接受辅导;一个村子、两个村子、三个村子……叶海涛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来找他辅导的孩子从本村到了邻村、邻县,这些学生们毕业后去的地方也越来越远,有在苏州、无锡工作的,也有到省外的。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孩子们把叶海涛家当成了另一个“幼儿园”,而仅四十岁的叶海涛却不再是一个年轻的老师。二十年的教学还让他“晋升”为“师祖”的身份:采访中,病床前有两个正在说笑的双胞胎姐妹,她们的爸爸正是叶海涛第一届的学生。

一个希望,一种力量

  2017年开始,叶海涛先后被评为淮安好人”、“中国好人”、“全国自强模范”、“淮安道德模范他的事迹也引起了江苏广电记者陈一夫等人的关注,2019年,陈一夫对叶海涛进行了采访。

  节目播出之后,淮安当地的多名医生自发前往叶海涛家为他诊疗。几位医生在检查后认为,可以进行康复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得知自己的病还有希望,叶海涛喜不自胜,“这样的画面只在梦里出现过。”“如果能给我站起来的希望,那是我梦寐以求的。如果能坐起来,那我以后的生活,包括教孩子,都会方便很多。

  随即,叶海涛住进了淮安一家民营医院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叶海涛说,“医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没有收取任何费用,他心里非常感激,可是,让医院一直这样无条件地治疗下去,自己这是在浪费医疗资源。”考虑再三,叶海涛主动提出:结束治疗。

  然而,记者陈一夫没有放弃,2019年底,他与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的专家取得了联系,经过省人民医院专家的会诊,认为叶海涛具备置换髋关节手术的条件。“最好的结果是做完手术后能让他坐起来”,骨科专家刘峰告诉记者,手术本身有一定的难度,手术中的麻醉、骨折、出血都可能有危险。手术后的康复情况也是个未知数,但他们一定会尽力。

  好人帮别人,好人帮好人,叶海涛的善举,也汇聚起爱心传递的力量。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南京市女企业家协会专门开展了一次募捐活动,短短十分钟时间,就募集了30万元可受到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手术时间一直无法确定

  转眼6月,疫情缓解,春风拂面,窗外新鲜的空气显得格外珍贵。为了防止机能衰退,叶海涛一日三餐自己起床,站起来活动一圈,靠在墙边吃饭,借助双拐在院子里挪动。

  这几天,当他站在院子里的时候,一切都有些与众不同。因为医生通知他,近期可以进行手术,关于梦想与未来,有了盼头。

  当记者问及叶海涛对未来的规划时,他沉默了几秒钟说:“希望自己身体还能再坚持,社会上也能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现在,就连上肢活动都有些受限,不知未来会不会连上肢也动不了。”因此叶海涛希望自己能够多给孩子们上几年课,多陪孩子们几年的学习时光。

  20年如一日,这份选择不易。在病榻前,叶海涛用一支笔,一块黑板硬生生“走”出一条路,这条路走出的是自己的希望,也照亮了千万孩子的未来。正如他自己所说,“自己只能算是一缕‘微光’,但依然会竭尽所能,照亮孩子们通往知识的道路。”

  师者爱心,用生命启迪才智;医者仁心,用生命守护生命,好人帮“好人”,当这份暖流在人群中传递,善与爱之光就会愈发蓬勃闪耀。就在今天,在众人的期盼中,他终于来到南京,即将进行手术。我们衷心地祝愿叶海涛手术成功,也感谢仗义疏财的女企业家,用爱心守护社会中那份珍贵的“道德光源”。

  当叶海涛坐起来的那天,他不再是“微光”,星火燎原,那燎原之火,是众人托举起的爱和希望以及向善的力量。

  (部分视频及文字资料来源于《零距离》、“大林评论”抖音号授权发布;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系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特稿”,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layer
快乐分享